中科白癜风医院荣获安全管理优秀奖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820.html
高智商者常常存在焦虑感
人们好像特别痴迷于爱因斯坦的智商,即便明知那是假的。
我们知道,天才往往受焦虑、挫败感和孤单困扰。
想想伍尔夫、图灵、辛普森、梵高、乔布斯——他们就像一颗颗孤星,但即使在他们燃烧最耀眼的时刻也倍感孤独。
正如海明威曾说的那样:
聪明人拥有幸福——这样的事我几乎从未遇到。
看起来好像只是那么一小部分人的小问题——但是它可能会给很多人带来启发和影响。
我们的教育体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提高智力。
尽管存在很多众所周知的缺陷和局限性,智商仍然是衡量认知能力的主要方法。
我们在大脑训练和认知提高方面投入了大量的金钱,试图提高考试的分数。但是,假如对才能的追求本身就是一场徒劳呢?
早在近一百年前就有人尝试寻找以上问题的答案。
此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征兵中心,智商测试已得到验证。
年,美国心理学家路易斯·特曼决定用智商测试来找出天才儿童,并对他们进行研究。
他炮制了一套量表,并让大量的儿童参与,使该测试标准化,创造了后人熟知的“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
通过对加利福尼亚州各个学校的地毯式搜索,他挑选出了名最聪明的小学生,其中77位IQ值甚至高达~。这些学生后来被称为“百里挑一的特曼人”。时至今日,对他们人生跌宕起伏的发展轨迹的研究仍在进行中。
和预期一样,很多“特曼人”都获得了财富和名声——最著名的是杰西·奥本海默(JessOppenheimer),20世纪50年代经典情景喜剧《我爱露西》(ILoveLucy)的作者。
的确,当他的电视剧在CBS电视台上播出时,“特曼人”们的平均薪水已经是普通白领平均薪水的两倍了。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达到了特曼的期望——有很多人选择了比较“平凡”的工作,如警察、船员、打字员等。
更意料之外的是,许多特曼人甚至没能在任何脑力活动中取得很高的成就。这些相对的“失败者”,大学毕业率或者取得职业学位、研究生学位的概率要远低得多,最终从事不需要任何高等学位的职业,概率却远高得多。
因此,特曼总结道:
智力和成就之间并没有完美的相关关系,高智商也没能让他们过得比常人更幸福。
此外,高智商也没能让他们过得比常人更幸福。在他们一生之中,离婚、酗酒和自杀水平和国家平均水平大致相当。
不过,故事没有到此为止。在数量庞大的“差生”(那些IQ得分不够跻身特曼人行列的孩子)中,至少有两位获得了比聪明的特曼人更高的声望。
他们中的一位LuisWalterAlvarez生于旧金山。他在10岁左右的时候参加了测试,却因得分过低而没能成为特曼人。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25岁时就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并获得了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另一位WilliamShockley也在被“特曼”群体拒之门外后,分别在著名学府加州理工学院和麻省理工学院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后来他加入贝尔实验室,并于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Alvarez(左)与Shockley(右)相比之下,没有任何特曼人获得过任何诺奖。
实际上,Alvarez和Shockley的故事在诺贝尔奖得主群体中并不罕见——DNA双螺旋结构的共同发现者詹姆斯·沃森,以及研究量子物理路径积分的理查德·费曼,都曾因IQ得分不够而被专收“天才”的门萨协会拒之门外。
当“特曼人”步入晚年时,他们故事的寓意——高智商并不等同于更好的生活——已经被人们重复了无数遍。
在最好的情况下,他们会认为高智商顶多让你的生活满意度与常人无异;而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会说实际上意味着你怀才不遇壮志未酬。
这并不意味着,只要拥有高智商,就必然要遭遇磨难。
但这确实令人困惑。为什么从长期来看,卓越的智商并没有带来应有的回报呢?
智商到底是什么?
在那个年代,“智商”确实就是“智力的商值”,也即一个孩子的心智年龄除以他/她的实际年龄,再乘以。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5岁的孩子能够在针对10岁孩子的任务中表现良好,其智商值就是(10÷5)×=。
就这么简单粗暴。
△如今的智商“跑分”则是根据各年龄段智商测试的正态分布来评定,与平均智商(IQ=)每个标准差相当于15分。
特曼将这种算法应用到他的英雄之一——历史上首个对“天才”进行研究的科学家弗朗西斯·高尔顿身上。
年幼的高尔顿曾经给他的姐姐写过一封短短的信:
我今年四岁。我能阅读任何英语书籍。我可以念出任何拉丁语实词、形容词和主动动词,外加52行拉丁文诗歌。我能计算任何加法题,还会以2、3、4、5、6、7、8、[9]、10、[11]为系数的乘法计算。我知道便士和先令的兑换比率。我会读很少的法语,也知道钟表指示的时间。
这封信里数字9的位置被橡皮擦破了,数字11的位置则用贴纸这种更好的办法盖住,从文中去掉。
年幼的高尔顿显然意识到自己言过其实了,但具备这种意识,本身就是心智年龄更高的证据。
那么,4岁孩子的正常表现应该是怎样的呢?很简单:
能道出自己的性别;能分辨放在面前的钥匙、小刀和硬币;能立即复述刚刚听到的三个数字,能比较眼前的两条线就这么多。
通过类似这种的传记证据,特曼判断高尔顿的智商接近,因为他的心智年龄几乎是他实际年龄的两倍。
沉重的负担
一种可能是,知道自己是高智商反而变成了束缚自己的锁链。
的确,在上世纪90年代,研究者请那些仍在世的“特曼人”回顾他们过去80年人生中的大事。他们不仅没有从自己的成功中感到满足,反而感觉自己似乎没能实现年少时曾经被赋予的期望。
他们大多都有很深的挫败感。
这种负担——特别是再加上他人的期望——往往是许多天资儿童的共同困扰。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令人难过的案例便是数学神童苏菲亚·尤瑟夫。
年,12岁的她被牛津大学破格录取;后来,她中途退学,在网吧做网管。后来,她又回到学校继续攻读。再后来,她成为一个应召女郎,非常受欢迎——因为她的特长是可以一边做爱一边讨论复杂数学公式。8年,她开始反思自己妓女的生涯,并公开忏悔,成为了一名默默无闻的社会工作者。北师大物理学教授赵峥公开课《从爱因斯坦到霍金的宇宙》中,曾讲到爱因斯坦年轻时候的表现并不是那么聪明,他说:
在科学家眼中,所谓高智商都是小聪明,和最终的成就没有一点关系。
在网络论坛上常常听到另一种抱怨:
聪明的人对这个世界的缺点看得更加清楚。与目光狭隘的普通人不同,聪明人时刻保持清醒,为人类的现状感到痛苦,或是为其他人的愚蠢感到悲愤。
事实上,持续的担忧也许是高智商的标志。
但其原因可能并不是是那些书斋式的哲学家们所想象的那样。
加拿大麦克埃文大学的亚历山大·潘尼就各种各样的话题,对学校里的学生进行了采访。他发现那些智商更高的学生的确更容易感到焦虑。
有趣的是,他们的大多数烦恼都是日常琐事。
高智商学生更可能重复一段令人尴尬的对话,而不是问一些“宏大的问题”。事实并不是他们的担忧就更加深刻,而是他们担忧的东西更多,担忧的程度也更深。如果某件消极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就会比别人想得更多。
潘尼说道。
进行进一步研究时,潘尼发现这也许和语言智力有关——即智商测试中以文字游戏形式进行的测试。
相比之下,这些担忧和与空间有关的智力关系要小一些(事实上,空间智力似乎能减少焦虑程度)。
他认为,高超的口才可能让人更容易把焦虑变成语言,并进行再三思考。不过,这未必是一个缺点。
也许他们比常人更擅长解决问题。
潘尼说道——这或许能帮助他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
心理盲点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卓越的智商并不等同于明智的决策。
事实上,在有些情况下,高智商反而会让你的选择更加愚蠢。
过去十年间,多伦多大学的基斯·斯塔诺维奇一直在设计有关理性的测试,他发现,公正、无偏见的决策往往和高智商无关。
由于存在“主观偏见”——即我们在搜集信息时往往会进行特定的选择,以此来加强我们此前的观点。
在进行辩驳时,更明智的做法是将你自己的假设置于一旁——但斯塔诺维奇发现,聪明的人做到这一点的可能性并不高于智商只有平均水平的人。
这还不是全部。事实上,那些在标准认知测试中名列前茅的人往往更可能存在“偏见盲点”。虽然他们非常擅长批评他人的错误,却更难认清自身的缺陷。
就像这张照片,威廉王子甩出了中指,是谁的错误让威廉王子如此愤怒呢?答案在文末。
此外,他们还更容易陷入“赌徒谬误”中去——即一枚硬币落地时,如果头十次都是正面朝上,第十一次就更可能是反面朝上。在轮盘赌游戏中,如果玩家连续得了一连串黑色,就会计划接下来押红色,而这一谬误会导致他们满盘皆输。
此外,它还可能使股票投资者在股票价格见顶之前就将股票抛出——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好运迟早都会用光的。
很多高智商的人往往更倾向于依赖直觉,而不是理性的思考。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门萨会员相信超自然现象的存在。
甚至这也是很多智商的人刷爆信用卡的几率是普通人两倍的原因。
的确,斯塔诺维奇发现社会各个阶层都存在这些偏见。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理性障碍’现象——很多智商很高的人,却依旧会做出不理性的事情。那些宣传反对疫苗接种、在网络上传播虚假信息的人往往智商很高,并受过良好教育。
显然,聪明的人也可能被危险而愚蠢的误导。
那么,如果高智商没法保证我们做出理智的决策,获得更好的生活,我们应该依靠什么?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心理哲学家伊戈尔·格劳斯曼恩认为,我们应当将目光转向一个古老的概念:“智慧”。他的方法可能乍看之下并不怎么科学。
智慧这一概念本身就很虚无缥缈。
但如果你看一下智慧的定义,很多人都会同意,它形容的是能够做出正确的、没有偏见的决策的人。
一个由心理学家组成的专家小组对志愿者的推理和偏见进行了评判:他们的论点是否全面,是否能承认自身知识的局限——即“理智的谦逊”——他们是否会忽略不符合自己理论的重要细节等。
获得高分意味着将来生活满意度更高,人际关系质量更好,以及最重要的是,焦虑和重复思考较少。
这些似乎都是典型的传统意识里的聪明人所缺乏的素养。
明智的推理能力甚至能让人活得更长——那些获得高分的志愿者在实验进行的数年间死亡几率更低。
关键是,格劳斯曼恩发现,智商和这些衡量因素都没有什么关系,高智商显然也不意味着更高的智慧。
聪明人可能会很快作出论证,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但他们采取的方式也许带有严重的偏见。
后天智慧
未来的雇主们很可能对这些能力进行测试,以取代智商测试。
谷歌已经宣布计划对候选人的智力谦逊程度等方面进行测试,而不仅仅是考察他们的认知能力。
未来的雇主们很可能用综合能力测试,以取代智商测试。
幸运的是,不管你的智商是多少,智慧可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我坚定地相信,智慧是可以训练出来的。
格劳斯曼恩说道。他指出,当我们以他人为重的时候,就很容易放下我们的偏见。
他发现,如果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讨论自己遇到的问题(用“他”或“她”来代替“我”),就能创造出必要的情绪距离,减少自己的偏见,从而做出更明智的辩驳。
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让人们承认自身的不足。如果你终其一生都活在自己智力带来的光环之下,你就很难接受你的智力实际上在蒙蔽你的决策这一事实。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的那样:
最智慧的人也许正是那些能承认自己一无所知的人。
所以,今后我们从看见(比如一张照片)到做决定的时候,可能先要三思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