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用心”,掉“坑”了没?
有一位爸爸曾经跟我分享过,他让女儿改掉丢三落四习惯的有趣经历。
当年小女孩还在上学前班,当年的老师也还喜欢让孩子罚站。
有一天,小女孩作业忘记带了,因为不交作业会被罚站一个下午,为了避免罚站,小女孩央求老师给爸爸打电话,让爸爸把作业本带到学校。
当爸爸接到电话,跟女儿说:“可以,但爸爸只会给你送二次,第一次是忘记,第二次是不小心,第三次便是故意犯错了。”
小女孩高兴地答应了,也不以为意地继续忘记带作业。小女孩不知道,爸爸都记住呢。
到了第三次又忘带作业,小女孩被爸爸拒绝了,结果被老师罚站了一个下午。
晚上回到家,小女孩默默地把她的所有“小家当”:小作业本、小手工、小手帕、小水壶……整齐地放在鞋架上,方便第二天收拾。
女儿笑着说:“妈妈教我的,这样我就不会忘记带东西”。
后来,孩子从摆实物发展到列清单,再也没落过任何东西。这个好习惯,让孩子如今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都受益匪浅。
相比之下,我身边有相反的故事:
女儿上舞蹈班忘记带芭蕾舞鞋,她便打车给女儿送去;女儿学钢琴忘记带乐谱,她即使在上班也偷偷给女儿送去;女儿郊游忘记带午餐,她便托郊游地附近的亲戚买午饭踩脚踏车送去;……
这位妈妈一边万般溺宠孩子,一边还问我,“怎么办怎么办,我很用心了,这孩子的神经太粗大了,啥也记不住……”
我笑着问:“你不怕她哪天把自己也忘了?”她的“用心”,实在是用错地方了。
▲育儿中,你也踩中了“破窗效应”的陷阱了?
有人在一个社区里,放了一辆车,过了一周后,这辆车仍旧完好无缺。这个人用锤子把车窗敲了一个大洞,结果几个小时后,车辆就不见了。这便是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GeorgeZimbardo)的破窗效应实验。当车窗破了,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来破坏,甚至把整辆车也偷去。当一种不良现象发生后,如果不加以抑制,会导致更糟糕的后果。
换言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当一个孩子的坏习惯和坏行为,从一开始总被父母纵容,孩子会把坏习惯和坏行为当成每天的生活,甚至习以为常,继而在这些坏习惯坏行为的基础上,又会发展新的坏习惯坏行为。当哪天父母再想起,并企图让孩子改正的时候就难了。
▲日常生活中,那些育儿“破窗效应”的做法,父母们该警惕:
比如,吃饭、穿衣、穿鞋,父母总是帮孩子做,从没有教孩子自己动手,孩子便会变成生活的“废人”,甚至觉得自己吃饭、穿衣、穿鞋是爸妈的责任;
比如,孩子玩具从不收拾,父母也总是放任孩子玩具乱放,孩子便可能“天女撒花”,玩具丢得到处都是,甚至觉得收拾玩具是一件傻事;
比如,玩游戏时,父母总让着孩子,让孩子总赢,哪天孩子跟小朋友玩时,孩子输了便崩溃大哭,还说对方是“坏小孩”;
比如,孩子拿了一个陌生的橡皮擦回家,父母不仅没质疑,还说“幸亏没给你买新橡皮”,结果第二天,孩子又带回一支陌生的铅笔……
▲日常养育孩子,父母们需要从一开始便避免踩中“破窗效应”
比如,从孩子会走路开始,父母总是鼓励孩子自己收拾玩具和小家当,把玩具绘本等“物归原处”,即使孩子收拾得不够好,父母也要从一开始,便给孩子埋下“物归原处”的好习惯“种子”;
比如,从孩子想自己穿衣、吃饭开始,父母总是耐心地等待孩子自己动手,弄脏了不厌其烦地收拾,即使孩子做得不够好,也从一开始便给孩子埋下“自己动手、自己成长”的好习惯“种子”;
比如,从孩子玩游戏开始,父母既让孩子赢,也允许孩子输,没有人总会赢,也没人总会输,让孩子接受真实的世界,也帮助孩子微笑面对输,从一开始便给孩子埋下“乐观面对输”的好习惯“种子”;
又比如,从孩子带回一个陌生橡皮擦回家的第一天,父母便要询问来源,及时归还他人的东西,并且明确告诉孩子,“想要文具爸妈可以买”,从一开始便给孩子埋下“不乱拿别人东西”的好习惯“种子”;
……从一开始便避免踩中“破窗效应”,绝不让坏行为坏习惯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
▲孩子的行为习惯已经踩中了“破窗效应”,还有办法“逃离”吗?
补“窗”。
有一位外国小女孩安娜非常害怕声响。
有一天,小女孩外出听到狗吠的声音,便猛扑到妈妈怀里。
旁人说,“你是个害怕声音的孩子”。
回到家里后,“叮铃铃”电话铃声想起,小女孩也吓了一跳,手中的玻璃杯差点掉地上。
爸爸说,“你是个害怕声音的孩子”。
爸爸回到家后,“啪嗒”一声,爸爸的鞋子从鞋架上掉下,小女孩也吓了一跳,她从绘本中抬起毛绒绒的小脑袋。
奶奶说,“你是个害怕声音的孩子”。
睡觉后,“吱吱……”,小女孩从梦中醒过来,她用微微发抖的小手扯过被子盖住头。
小女孩连小蟋蟀的声音也害怕了。
后来,小女孩病了,做了一场大手术,醒来后的小女孩,还是那个“害怕声音”的孩子。
妈妈说:“你知道你做过手术,妈妈已经让医生叔叔把一颗勇敢的种子放进了你的肚子里,随着勇敢种子发芽、长大……你应该能摆脱害怕了。”
医院的窗外有人狠狠按汽车喇叭,小女孩笑着跟妈妈说:“妈妈,是真的,医生叔叔的勇敢种子发芽了,我好像没那么害怕声音了。”
回到家后,小蟋蟀的“吱吱”声、鞋子掉落的“啪嗒”声、电话的“叮铃铃”声、狗狗的吠声……小女孩再也不害怕了。
这是国外一位心理学者妈妈的观察手记,女儿一度陷入了害怕情绪的“破窗效应”,又让女儿从害怕情绪的“破窗效应”得救。
其实,育儿跟“修车”很像。
当孩子那辆“汽车”,在第一个“破洞”出现时,父母如果放任不理,孩子便会出现更多的坏行为坏习惯;当孩子那辆“汽车”,在第一个“破洞”出现时,父母及时维修和填补,没让这个破洞越来越大,也没让更多的“破洞”出现,而是把第一个破洞修得“不见痕迹”,那么行为习惯良好的孩子,还会带来更多的优秀行为和优秀习惯。
当孩子已经踩中了“破窗效应”,补“窗”也是父母最直接和最合适的做法。从孩子身上最显而易见的坏习惯坏行为开始,选择一个你最想先填补的“破洞”。当你修补好第一个“破洞”后,你可能会获得反“破窗效应”的惊喜。
所以,平时没事儿,给孩子擦擦“窗”,看看有没有“破洞”!
关键字:行为与习惯、幼儿心理、亲子育儿、早期教育
幼儿说,一枚亲子心理咨询师,学习国外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