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的橡皮擦不见了,帮我买一个~』、『你怎么东西不见都不知道呢?!』,这样的对话经常出现在生活中,明明文具又没有「长脚」,怎么老是消失或离家出走呢?而且询问孩子时也总是一问三不知,到底孩子是故意的还是健忘?在解决孩子的行为前,我们可以先想想几个情境:1.经常帮孩子安排生活中大小活动的时刻及准备物品。2.孩子的文具或玩具很多,当遗失或损坏时又可以更换新的。3.常常会听到孩子说『爸~妈~帮我找一下』,甚至是东西在眼前却找不到。如果上列3个情境有2个以上符合,则可能会造成孩子容易丢三落四、忘东忘西或者经常性遗失。当孩子在生活中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有人帮忙提醒及记得即将发生的事情,孩子自然而然就会养成习惯依赖大人的帮忙,然而于学校生活中,老师及同学不太可能会时刻提醒,因此就会导致孩子较不会自主地去检查东西是否有漏带或遗失。若东西遗失时,回家后虽然会被责备但又可以拿到新的,那又何必珍惜原本的物品呢?因此,要减少孩子文具消失或健忘的频率,可以尝试下列方法:1.勇于放手,培养独立: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父母试着放手,不要帮孩子太多,增加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养成记得自己事务的习惯。特别是每天都需要做的事情,可以减少提醒的次数及协助的比例,在提醒时也须请孩子当下立刻覆诵内容,以确定他是否了解,避免孩子习惯听大人说及等大人做。另外,让孩子适当的承担行为背后的结果,而非父母即刻的介入及解决问题,像是东西不见的不便利性及惩处,可能需要和同学或老师借橡皮擦,或者只能用以前使用过的文具,甚至是可能无法完成大人希望他完成的事情。2.建立规则,养成习惯:在拿到新文具时,请孩子贴上名字标签,让孩子了解此物品属于自己的,必须要负责保管好。倘若东西掉了,方便老师及同学找到主人。也可以尝试与孩子说明每个物品的『寿命』,例如:铅笔约1个月,橡皮擦约3个礼拜,尺约3个月等等,当文具不见了或因人为疏失而损坏,则只能用旧的或二手的,提升孩子珍惜物品的动机。此外,让孩子自己练习清点携带的文具及收拾书包,了解自己书包中的所有物品的种类及数量,避免孩子搞不清自己有哪些文具、各有几个的情形,且照着联络簿或清点表单确认书包中的物品是否带齐,将可以减少孩子忘东忘西的频率。3.训练眼力,减少遗漏:当孩子的视觉搜寻或前景背景较弱时,则容易导致明明知道东西掉了,却找不到的情形。建议可以增加跟孩子玩丢接球、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活动,也可以提供大家来找茬、找出躲藏地图或『寻找威利』等相关小游戏,练习孩子的眼球追视动作及搜寻效率,提升孩子的眼力。而于生活当中,当孩子找不到东西时,也别急着直接拿给他,可以先帮他缩小搜寻范围,鼓励他再试着找找看,并可以引导由固定方向逐一搜寻,例如:从左至右、从上至下找,而非毫无方向的胡乱寻找,将可以增加孩子的成功经验。孩子找不到东西不是不乖或调皮,而可能是找不到方法,导致经常被误会,甚至是被贴上标签。身为父母的我们,不单只是像秘书的角色,总是不断提醒孩子或者帮忙采购补足文具,而是要协助孩子找到问题的源头,带着孩子一同改变,才能够找到那块能够帮他擦掉标签的橡皮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