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白癜风药 http://m.39.net/pf/a_4769966.html
没有记忆,我们就会无法说话、阅读、识别物体、辨别方向或是维系人际关系。
牛津通识小册子《记忆》说起记忆,估计谁都会能说上两句,没有记忆,也就没有当下的存在意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你就是你的记忆,正是记忆塑造了个体的为人处世,也正是记忆,让我们可以把过去暂时放在一边,充满希望的面对未来。
本书的内容作者已经用一句话交代完了:
我们会提供一些有关记忆的常识性观察和思考,以及文学、哲学等领域内重要思想家的相关见解。之后,我们将探讨有关记忆的系统科学研究的简要历史:从19世纪晚期的艾宾浩斯开始,到20世纪30年代的巴特利特,再到近年来,在记忆信息处理模型的语境下所进行的控制实验。最后,我们将思考当前记忆研究的主要方法,以及当代记忆研究设计的主要原则。
牛津通识的这本书《记忆》,若真的扯开来只是把书重复讲一遍而已,那就等把我把过此书时的阅读记忆再复核了一遍,那意思性就差了许多,所以这既是一本书评,也是一种阅读的检验,更是一种自我记忆的感叹。
你就是你的记忆
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对于每一个正常思维的人来说,记忆在我们的生命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若是没有记忆,可能我们就丧失了生存的意义和价值。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电影《记忆碎片》讲述一个只拥有短暂记忆,而无法真正记忆人的挣扎,在这样的挣扎过程中,他只想确定他的身份,寻找生存的意义,若是没有记忆,那就如同行尸走肉一样,只剩下生存这唯一的生理本能,那和野兽何异呢?
没有记忆的人生是痛苦的,所以主角不断的去通过曾经留下来的信息去组织过去的记忆。所以,当再一次的记忆追寻时,主角对自己说了这样一段话:
我要相信,即使我闭上眼睛,世界仍然存在。我相不相信世界仍然存在?世界仍然存在?我们需要记忆去确定自己的身份。
韩国电影《我脑海中的橡皮擦》看完让人感动和悲伤,当记忆消失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谁?曾经的爱人是不是变成了陌生人,曾经的爱情是不是就这样消失在历史的深处,没有了记忆是不是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曾经的天真和快乐呢。
当女主角说:我想在我还能记得你的时候告诉你我有多么地爱你!当记忆失去的时候,也许就不知道如何去爱了。
韩国电影《我脑海中的橡皮擦》因为记忆,我们记得儿时翻山越岭的喜悦,因为记忆,我们知道了初恋的美好与苦涩,也因为记忆,当我们年老,可以坐在轮椅上回味过去的忘记时光。
你就是你的记忆,这些过往的记忆有些会慢慢淡忘,有些却是一辈子印象深刻,通过记忆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爱。
记忆的隐藏和扭曲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我们在电脑里或是在网盘里存储了一部电影,保存了曾经写过的日记,只要硬盘不坏,网盘没有被注销,这些数据不会丢失,然后再存储再不断保存,有空的时候都能随时查询,只是花费点检索的时间罢了。
但是人脑不一样,据说人脑只被开发了10%,地球上最聪明的大脑如爱因斯坦才开发了14%,但是哪怕只开发了10%,貌似上帝也不愿意再多余开发了,所以我们就发现原来记忆会被隐藏,更加可怕的是记忆还会被扭曲。
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记忆并不靠谱,我们会遗忘很多东西,所以为了不遗忘那就需要以科学的方法来记忆。
但是艾宾浩斯的研究本身也有点问题,毕竟这只是小范围的以无意义的音节来进行的研究,到底能否真正反映人类的记忆还有待考证。
本书作者认为另一个达人,巴特利特的研究可能会更有意义和价值,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生活中,有多少人会花时间去记忆无意义的音节?艾宾浩斯努力做到让测试材料不具备意义,巴特利特却反其道而行,着重使用本身具有意义的材料(更准确地说,是我们试图赋予意义的材料),而他选择的受试者将在相对自然的条件下对这些材料进行学习和记忆。
巴特利特认为对于意义的追求是记忆重要特点之一。
也许他是对的,我们总是会记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事,而会忘记曾经不重要的事。你可能记得初恋时的感受,记得与初恋分手时的场景,但是让你回忆和初恋在哪家饭店吃过一顿饭估计很难,吃过什么说过什么可能根本记不起来,但唯一记得的则是初恋时的感觉和分手时的痛苦。
因为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正如我们对于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可能很容易就记下来,但是别人的身份证号码哪怕记得一次又一次,我们的大脑依旧会选择遗忘。
为了记忆,特别是为了追求记忆的意义,所以记忆有时会以虚构的成份出现,这就是构建记忆。
书中通过鬼的故事这样一个述说,论证了面对听到的同样一个故事,可能会有不同的版本,而且这个版本会随着时间的深化不断的变化形式,直到某一天我们自己都忘记了曾经这个故事到底是什么模样了。
正如巴特利特总结道的:
回忆,并不是去重新激活那无数固定不变、死气沉沉、支离破碎的旧日痕迹。回忆是运用想象力去重建或构建。这种重建或构建是基于我们自身的态度和看法:我们对于过往经历(这些经历活跃且经过整理)的态度,以及我们对于一小部分鲜明细节(这些细节往往以图像或语言的形式体现)的态度。因此,回忆几乎总是不准确的,即便是最基本的机械复述,也不会真正精确……
而了解这种记忆构建的一个好处就是,面对过往的记忆,要警惕有多少是值得信任,有多少是值得参考的。
所以面对过往历史,要有一种批判性的思考能力,要了解有时历史可不是事实,而许多历史学家也在是在不断的逼近事实的基础进行的论证和研究,至于结论是对还是错,还需要时间的检验。
所以历史是什么?历史是一种论辩,更多的是一种不断演变自洽的过程,如《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刘备就是因为姓刘占着巨大的风头,被证明为正统,只因为写作的罗贯中自身的思想和选择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说他受过的教育,他的过往记忆构建了一部宏大的历史小说,在这部小说中,姓刘的应该值得赞扬,姓曹的只能是乱臣贼子。
记忆的无意识回响
记忆机制最重要的特点在于:这是一个动态的活动,或者说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静态的实体或事物。
任何有效的记忆系统,无论是录音机、录像机、计算机里的硬盘,还是一个简陋的文件柜,都需要能很好地完成三件事。它必须能够:
1.编码(即接收或获得)信息;2.准确地存储或保留信息(如果是长时记忆的话,能保留很长时间);3.提取或读取已存储的信息。
记忆的存储和提取过程人脑的记忆同样以这样的方式来运作,不过人脑不同于电脑,这种只是理论上的,信息虽然被存储,但是能够被随时被提取和使用的只是一小部分。
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对某人非常熟悉,但是有一段时间未见时,可能一时就记不起对方的名字,有种话到了嘴边就是想不起来,也许当时苦思冥想就是想不起来,可能过了一会或是隔天却自然而然的想起对方的名字来。
还有些我们经历过的事,虽然被编码存储了,但是由于时间太长久,这种信息被隐藏在记忆的深处,可能有一天,一个突然的类似场景就会让我们回想起来,也许却永远都不会想起来。
在心理学诊断中,面对病人目前的状态,为了研究病人精神状况的来源,经常会对病人进行催眠,许多这样的催眠就是想把病人隐藏在记忆深处对性格的影响的事件发掘出来,也许就有可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件出来,虽然这些事件病人不再想起,但正如你就是你的记忆一样,正是这些记忆塑造了病人目前的状态。
若是更深一步的说,则是这些过往的记忆慢慢沉淀下去,形成了个人特有的潜意识流,对于心理学家荣格来说,不但人拥有潜意识,还有一个更大的集体潜意识,当然在这本《记忆》的书中并没有谈到这种潜意识,但个人认为,可以把这些过往的记忆看作是某种潜意识的来源,正是这些过往的记忆虽然可能不再被提取和重新编码,却是形成了潜意识流的状态存在中。
同样是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电影《盗梦空间》,造梦师们进入他人的梦境中,从他人的潜意识中盗取机密,还重塑造他人的梦境。这样的操作手法类似于进入电脑系统的底层代码中,获取信息,顺便再人为的重新编码他人的记忆,从而从潜意识层面影响他人,进而影响真实的行为。
《记忆》这本小册子可不仅仅讲述了这些记忆,更多的是从科学研究的层面研究记忆如何产生,工作并深刻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读完此书,更多的感触则是个人的特有记忆塑造了个体,进而影响着自我的未来,但同时也要警惕的是记忆有时会有误差,而这样的误差可能则是导致自我认知的障碍所在。
虽然你就是你的记忆,但是要注意一点就是,我们的大脑选择让一些记忆遗忘,让一些记忆深刻,大脑会不会欺骗自我?若想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是否我们自己要学会选择如何去编码,去存储,不断的修正自我的记忆。
正如作家、哲学家C.S.刘易斯概括的那样:
我们有五种感官,有抽象得无可救药的智力,有片面选择的记忆,还有一系列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假设,多到让人只能察验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根本无法全盘觉察。这样的配置,能观照出多少事实的全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