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治疗哪个医院好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本试卷共10页。满分分,考试用时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集体人格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这个问题,既带有历史性、现实性,又带有理想性。
显然,这种集体人格必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对中国文化进行了数十年精深和全面的研究,很多方面已经一点儿也不差于中国文化人,但我们读完他长长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就会发现,最后还是在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
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中国文化的人格模式还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的,莫过于“君子”。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君子”,终于成了中国人最独特的文化标识。世界上的其他民族,在集体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标识。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骑士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种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儒家先是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然后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和学者喜欢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的集体人格,揭示丑恶的“国民性”。看似深刻,但与儒家一比,层次就低得多了。儒家大师如林,哪里会看不见集体人格的毛病?但是,从第一代儒学大师开始,就在淤泥中构建出了自己的理想设计。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两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最简捷概括,即可称之为“君子之道”。甚至,中国文化的钥匙也在那里。
对中国文化而言,有了君子,什么都有了;没有君子,什么都徒劳。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作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摘编自余秋雨《君子之道》)
材料二:
从一般意义上说“君子”是一种理想人格,因为从社会伦理道德的角度来评判衡量“君子”是人人应该向往、人人应该争当、人人应当成为的一种人格,否则,就会成为与之对应的“小人”,而这是为社会所贬斥的。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两者是有区别的。理想人格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成就的一种人格,它作为一种理想,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人人都有可能实现,但并不等于每个人都能实现。例如,儒佛道三家,都有其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道家道教的理想人格是真人、至人、神人或仙人,佛教的理想人格是佛、菩萨。
这些理想人格都是一种完美无缺的人格,可称之为“完人”人格。这些完美无缺的人格,是人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的对象。儒家讲人皆可以为尧舜、途之人可以为禹;佛教讲人人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道教也讲人人能成仙。但这都只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理想人格是人们效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普通人其实很难成圣作佛。君子则不同,君子是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努力、也能够做到的,历史上就有“自汉以来,天下贤人君子,不可胜数”的说法。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论语·述而》)
因此,君子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理想人格,但他是不断追求、并自觉践行理想人格的优秀人物,是不断趋向于理想人格的现实人格。如此说,并不是否定君子的价值,恰恰相反,君子与理想人格相比,更具有普适性和感召力,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因为他并不高高在上,并不远离我们每一个普通的芸芸众生,他就在我们身边,而且是每一个普通的人都可以在当下最平常的生活中做到的。
中国的君子文化并非仅属于儒家文化。“君子”的核心内涵相对稳定,但同时又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在此过程中,儒佛道文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君子文化丰富、发展了中华优秀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学说,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水准的提高,引领了社会风尚,推动了社会进步,促进了中华礼义之邦的形成。
(摘编自洪修平、孙亦平《君子、理想人格及儒道君子文化的相异互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尽管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精深而全面,与中国文化人相比一点也不差,但他固守西方模式,人格上差了关键一步。
B.“君子”因其衍伸最广、重叠最多、渗透最密,所以成为我们这个庞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合中的“最大公约数”。
C.世界各民族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
D.儒家既维护“君子”的人格原型,又经过自家的选择、阐释、提升输入对“君子”的人格设计,从而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我们要研究日本“浪人人格”的发展脉络,从日本神话传说入手去寻找这种人格的“原型”应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B.儒家贴合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对“君子”进行鲜明的人格设计,体现出守正创新的突出特点。
C.第一代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集体人格的毛病,而善于从更高层次上构建自己对集体人格的理想设计。
D.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角度来看,要想给“绅士人格”“牛仔人格”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参照,“君子人格”可以当做重要参考。
3.下列说法中,不属于文中“儒家的理想人格”表现的一项是(3分)
A.自强不息B.慈悲助人
C.威武不屈D.见贤思齐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理想人格”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大门口拉了拉铃。他不知道玛丝洛娃今天情绪怎样,又想到她和她同监的人都对他保守着什么秘密,不禁提心吊胆,神经紧张。他向出来开门的看守说明要见玛丝洛娃。看守回去打听了一下,医院里。医院。医院看门的是个和善的小老头,立刻放他进去,问明他要见什么人,就把他领到儿科病房。
一个青年医生,浑身散发着石炭酸味,在走廊里接见聂赫留朵夫,严厉地问他有什么事。这位医生处处体恤囚犯,因此经常同监狱当局,甚至同主任医生发生冲突。他唯恐聂赫留朵夫提出什么违章要求,就表示他对任何人一视同仁,还装出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
“这里没有女病人,这里是儿科病房。”青年医生说。
“我知道,不过这里有个女人是从监狱里调来担任助理护士的。”
“对,这样的女人这儿有两个。您究竟有什么事?”
“其中有个叫玛丝洛娃的,我同她很熟。”聂赫留朵夫说。“我想见见她,我为她的案子要到彼得堡去上诉。我想把这东西交给她。里面只有一张照片。”聂赫留朵夫从口袋里掏出一个信封,说。
“行,这个可以。”医生态度缓和下来说,接着吩咐一个系白围裙的老太婆把助理护士玛丝洛娃叫来。“您要不要在这儿坐一下?到候诊室去也行。”
“谢谢您。”聂赫留朵夫说,趁医生态度好转,就向医院里工作得好不好。
“还不错,要是考虑到她过去的生活经历,应该说很不错了。”医生说,“喏,她来了。”
老太婆从一扇门里走出来,后面跟着玛丝洛娃。玛丝洛娃穿一件条纹连衣裙,外面系着白围裙,头上扎着一块三角巾,盖住头发。她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对她说的话同刚才对医生说的话一样。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
“这是我在巴诺伏找到的,一张很旧的照片,说不定您会喜欢的。拿去吧!”
她扬起黑眉毛,用她那双斜睨的眼睛惊奇地瞅了瞅,仿佛在问这给她做什么。然后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我在那里看到了您的姨妈。”聂赫留朵夫说。
“看到了?”她冷冷地说。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不太苦吧?”
“不,不算什么。可我还没有过惯。”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象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再次表示她对那个老太婆的看法,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为什么说:‘如今都一样’?”
“不为什么。”她说,用询问的眼光瞅了一下他的脸。
聂赫留朵夫把她这句话和这个眼光理解为她想知道,他是不是坚持他的决定,还是接受了她的拒绝而改变了主意。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他说。“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象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
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青年医生所表现出的“严厉”和“怒气冲冲”,侧面表现出他对囚犯的关照与体恤,以及对聂赫留朵夫的刻意戒备。
B.医生态度之所以缓和下来,这与上文聂赫留朵夫明确告诉他这次探访的目的以及他与玛丝洛娃关系很熟密切相关。
C.“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的主要原因,一是上次见面时她对他发了脾气,一是这次见面时她竟然表现得“皱起眉头”不想同他我手。
D.聂赫留朵夫提到“那边”时,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是因为她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使自己很难堪。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设置悬念,写聂赫留朵夫因不知道玛丝洛娃的情绪怎样、不了解她们对他保守的秘密而提心吊胆,神经紧张,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写青年医生为体恤囚犯甚至不惜与主任医生发生冲突,这为下文他向聂赫留朵夫介绍玛丝洛娃并称赞她的工作做好了铺垫。
C.对玛丝洛娃的出场,作者按照从肖像到动作再到心理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变化顺序依次展开描写,这符合普遍的认知规律,便于读者接受。
D.“那边好人多得很”,这是玛丝洛娃对监狱环境和狱友的认知,作者通过语言描写特意在与“这里”医院环境和人的对比中凸显她善良的一面。
8.结合课内文段并阅读选文中聂赫留朵夫再次探望玛丝洛娃的画线部分,对比分析两个文段在表现人物形象上有哪些主要的不同。(4分)
(课内)她没有听他说话,却一会儿瞧瞧他那只手,一会儿瞧瞧副典狱长。等副典狱长一转身,她连忙把手伸过去,抓住钞票,把它塞在腰带里。
9.节选文本中哪些因素让聂赫留朵夫认为玛丝洛娃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孔子,鲁昌平乡陬(zōu,邹)邑人。鲁襄公二十二年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字仲尼,姓孔氏。丘生而其父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慎也。郰人輓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料量平;尝为司职吏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已而去鲁,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于是反鲁。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鲁复善待,由是反鲁。
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适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适周问礼,盖见老子云。辞去,而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适鲁,景公问孔子曰:“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景公说。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摘编自《史记·孔子世家》)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B.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C.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D.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俎豆: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B.司空:古代官职“三公”之一,与司徒、司马并称,掌管全国水利土木、百姓教化等职责。
C.乘:古代称兵车,四马一车为一乘,如“乘舆”“千乘之国”;古代也称四为乘,如“乘矢”。
D.乐:是中国古代礼乐文化的一部分,在今天还能起到提升人类道德,使人类自我完善的作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家境贫穷,社会地位低下。成年后,曾给季氏做过管理仓库的小吏,也曾提任过管理牧场和牲畜繁殖的小吏。
B.孔子周游列国屡处困境,不得其用。在齐国受到排斥,在宋国、卫国遭遇到驱逐,又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被围困。
C.孔子学习、推行周礼不辞辛劳,孜孜以求。他主动请求鲁昭公让他到周去学礼,据说是见到了老子并收到他的赠言。
D.孔子欣赏音乐,专心一意,全神贯注。他和齐国太师探讨音乐,听到韶乐三月之内吃肉不觉得有味道,被齐人称道。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以此取之,虽王可也,霸小矣。(4分)
(2)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4分)
14.孔子认为秦国能称霸天下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
夜雨
白居易
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乡远去不得,无日不瞻望。
肠深解不得,无夕不思量。
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
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
不学头陀法,前心安可忘。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把意像的描写放在叙事之后,开篇用最直白的语言,抒发最真挚的情感。
B.诗歌前四句开门见山点出记叙对象,形式上两两相同,情感上却是层层深入。
C.“隔”“结”两字都是冰凉的字眼,给人一种火热的恋人被生生扯开的感觉。
D.全诗没有比喻和用典,也几乎不受格律羁绊,表情婉曲,简妙大气,浑然天成。
16.诗句“况此残灯夜,独宿在空堂。秋天殊未晓,风雨正苍苍”不着一字思念,而又字字句句把诗人的思念之情点染着色,请结合文本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先进》中写道,君子应当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的理想。《大学之道》中指出三者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治而后天下平。
(3)《老子》四章中指出,人们做事常常是在接近成功时候失败了,即“____________”,如果能做到“____________”,就不会失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少年时在农村,我见过不少篱笆,也曾和伙伴钻进篱笆偷吃村里人种的西瓜;“当时只道是寻常”,如今回忆,偏偏是寻常事物藏在深层记忆。我们村的菜园,邻里家的小块地,篱笆是用荆条、杂木、高粱秆编织的。夏秋时节,篱笆上爬满紫色的扁豆花、五颜六色的喇叭花;嗡嗡唱歌的蜜蜂,翩翩起舞的蝴蝶,还有一些藤蔓类植物的触须缠绕在上,红红绿绿,随风舞动,像一幅幅色彩明丽的国画。凡是篱笆围起来的菜园,必有一扇荆条或酸枣刺编织的门,在唐诗里,这种门叫“荆扉”“柴门”。今年5月,我在老家,发现有一个本家弟弟,自己编了一扇柴门,以篱笆作围墙,与村里整齐划一、高墙铁门的新住宅形成鲜明对照,我见了欢喜。那些在土地上生长,又与土地相连接的篱笆、柴门,是勾魂摄魄的家园啊。
18.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3分)
A.引用比喻拟人B.对偶反复引用
C.比喻夸张拟人D.对比引用比喻
19.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第二、三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B.从某种意义上说,“说”就是做。
C.老根据地人民做的鞋是“量天尺”。
D.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还有一些红红绿绿、随风舞动的藤蔓类植物的触须缠绕在上”,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近年来,①许多电子烟厂商声称把焦油降到了最低,②可以减少对人体的危害,③但实际上尽管哪种电子烟都含有尼古丁。实践证明,④电子烟的烟气被检测到含有很多有害物质。⑤这是因为电子烟为了做雾化剂、芳香剂而在其烟弹中加入了很多添加剂的缘故,⑥这些添加剂成分都对人体有害。⑦美国根据一个统计数据,高中生吸烟率达12%,用了电子烟以后,⑧电子烟吸烟率上升到了30%。⑨这是典型的关于一种物质的依赖转向对另一种物质的依赖。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6分)
第十届中国智慧城市与智能经济博览会于9月11日在浙江宁波国际会展中心开幕,本次“智博会”展览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共设4个展馆。展会以“数字驱动,智能发展”为主题,聚焦5G和大数据,集中展示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和未来智慧生活领域的新技术、新产品。通过线上线下联动,举办论坛会议、展览展示、成果发布等十大系列主题活动,打造数字经济展示交流合作国际级大平台。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年4月11日《谁是最可爱的人》在《人民日报》一经发表,立刻响遍全国,引起共鸣。许多人问:“谁是最可爱的人”这一题目是怎么想出来的,作家魏巍说:“这不是硬想出来的,是长期生活的积累。我们战士的英雄气魄,英雄事迹是这样伟大,这样感人,他们才是这部书的真正作者。”70年来,人们念念不忘,一直响亮地称颂到今天。
在年抗洪一线,百姓给半个身子浸泡在水中传送沙袋的官兵赠送红旗,上面飘动着的金色大字就是‘最可爱的人’;
在年汶川抗震救灾前线,官兵日夜奋战抢救被压埋的群众,一名被救出的孩子用歪歪扭扭的字写下:‘解放军叔叔是最可爱的人’;
今年八一建军节,武汉人民点亮两江四岸,用精心准备的一场‘灯光秀’致敬‘最可爱的人’
……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70年来,黄继光、焦裕禄、雷锋、黄大年、黄文秀等一代又一代“最可爱的人”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壮举激发起我们的爱国情怀,汇聚成势不可当的强大力量,鼓舞和感染着一代代热血青年为了祖国和人民,为了正义与和平、繁荣与富强、幸福与美好奋斗不止。
“‘缅怀英烈、继承遗志’青年学生成长论坛”邀请你作为高中生代表参会,发表以“继承英烈遗志,争当时代英雄”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字。
高二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D(A项,以偏概全。原文中有“很多方面”限定了比较的范围B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前后信息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项,偷换概念。是“集体人格”而非“每个民族”各有自己的“故乡”)
2.C(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提及“儒学大师从不用激烈的语气抨击中国人集体人格的毛病”这样的信息。)
3.B(“慈悲助人”是佛教的理想人格)
4.理想人格一般是指一定社会(回答出“社会”即可)为每一个人树立的道德楷模和学习的榜样,(1分)是人们普遍认为的完美人格形象。(1分)是一定(回答出“社会”即可)社会的道德要求的最高体现,(1分)其根本宗旨在于鼓励人不断向善。(1分)
5.①首先提出问题,在与利玛窦的对比分析中提出“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的中心论点;②进而在对比分析中层层递进揭示儒家君子人格的形成过程、内涵和重要作用;③最后得出结论,回扣论点,发出号召。(每点2分,共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此项对玛丝洛娃脸上泛起红晕的原因解释有误。脸红并非“那边让人不堪的牢狱生活被自己曾经喜欢的人提及”,而是玛丝洛娃曲解“那边”的含义,误以为聂赫留朵夫重提旧情,进而触发了她对过去的记忆而表现出害羞的表情,因而脸红)
7.C(“依次展开”错)
8.课内文段主要通过细节描写连用几个富有动作色彩的动词“瞧”“伸”“抓”和“塞”,表现出玛丝洛娃对金钱的职业化的贪婪与灵魂的堕落;(2分)选文文段在使用动作描写的同时,更主要的是通过使用描摹状态的副词“惊奇地”“默默地”来表现她由照片引发的痛苦回忆和心灵上的触动。(2分)
9.①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同他握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由这种羞耻感可以看出她那颗禁锢地近乎麻木的心出现了新的变化。②由文中照片对“这边”与“那边”的误解而引发的对过去的回忆,让她的脸上再次泛起了红晕。这也表现出对过去生活的甜蜜和痛苦记忆已经深深触动了她的心灵。③对孩子哭声的不安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