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2022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

九江市届高三下学期3月第二次模拟统一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学号、姓名等项内容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表达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

第1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使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增压和巩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在西方历史进程中,以武力征服或以政治认同为基础的国家与组织,最后大多难逃解体的命运。而中华民族共同体之所以能绵延数千年,并愈发强大,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在历代王朝及近代以来得到了不新培育和加强。历史上各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连续性认同,使得中华民族共同体外部结构与内在文化特质之间“理性亲和”,相互形塑。虽历经坎坷和磨难,但各族人民对于中华文化认同的自觉意识却未曾冲淡,反而愈加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延续发展的主线。

文化认同是中华氏族共同体建设的精神动力。文化认同能够为共同体及其成员注入精神动力,从而来定义“我是谁”。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港养。于共同体而言,文化认同是外显与内化双重的过程,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仪式等,均是文化认同的外在体现,其中蕴含的意义则是强化共同体的动力来源。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久不衰,正是得益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着高度的认同,并在认同的基础上形成了强大凝聚力。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战胜外来侵略者,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华民族以文化认同作为争取民族生存的动力,通过文化认同形成了强大凝聚力。

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整合机制。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整合作用。文化具有“共享性、习得性、象征性、适应性与变迁性”的特征。其中,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各族人民共享中华民族一体的信念、中华文明的历史记忆以及共同期盼实现的“中国梦”,这些共同形构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习得性强调文化是可以学习的,历史上各族文化在交融过程中,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文化.加强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象征性指文化的符号表达,文化的萌芽始于人们对符号的使用,共同的文化符号承载和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延续五千年的景象;适应性与变迁性则指向人们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为了适应环境的变迁而适时地作出对应的方法,历史上中华民族有很多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光”时刻,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同时,也获得了我国各族人民的认同。

因此,文化自身的特征决定了文化认同是社会整合的重要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它能够增强民族成员对所属共同体的归属意识。各民族成员对共同文化的认同程度越高,民族共同体的整合程度则越高。因而,文化自身的特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整合机制,使良好社会秩序的构建成为了可能。

(摘编自崔榕、赵智娜《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中华产化认同,对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多方面作用。

B.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滋养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C.近代的中华民族通过文化认同形成强大凝聚力,因而获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D.中华民族共同体能够延续数千年,由此可见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程度之高。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文章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化认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观点。

B.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旨在论述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

C.中华民族文化在各族文化交融中产生,说明文化是可以学习的,具有习得性。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分论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层次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武力征服或政治认同为基础的西方国家与组织大多最终解体,与其文化认同有关。

B.如果中华民族文化符号与仪式继续得到各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必将持续稳定地发展。

C.中华民族一些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也获得了我国各族人民认可,体现了文化共享性。

D.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样就能够构建多民族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会秩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目前,中国单身群体的主要特点为单身时间普遍较长,相应地,独居独处的时间也会加长。数据显示,年2月,在中国单身时长以年为单位的单身人士已高达73.01%,其中有43.60%的单身人士单身时长为3年以上;7.1%的人无恋爱经验。

从单身原因调查结果来看,主动性选择享受单身生活、不着急恋爱为单身群体最主要的单身原因,占比高达45.9%。其次,被动性单身原因,如交际圈小和工作繁忙各占43.6%和39.3%。单身群体的各种可控及不可控的单身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及工作上越来越大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与异性建立关系在某种层面上反而会加重双方的压力。

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们对于恋爱和婚姻观念的改变,单身人口将可能持续增加。预计年,中国独居人口将突破万人。这为单身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根本驱动力,推动单身经济的规模持续发展。

(摘编自艾媒网《单身经济报告》)

材料二:

(图片来自知乎网)

材料三:

单身经济,也称一个人经济,是指由单身人群非常注重生活质量,崇尚高消费生活而带来的商机。“单身经济”崛起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吉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漆思指出,我国这股单身潮主要出现在白领和中产阶层人群,由于这一群体往往有不错的工作和不菲的收入,且注重生活质量,消费能力强,从而使得“单身经济”在市场上充满了生命力。长春税务学院信息经济学院教师秦喜亮认为,单身经济的产生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转型的必然。他说:"从经济学原理角度来讲,单身白领的收入很高,同时来自家庭、社会的负担相对较轻,更没有来自婚姻的经济压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经济活动中的成本。”就未来的发展趙势来看,单身经济的生命力要想继续延续,不仅需要单身队伍的扩大,同时也需要生产者和销售者紧抓市场的变化,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

单身人群的逐年壮大,无形中使市场形成了一部分相对固定的、有相同特征的消费群体,相较于普通群体,单身群体的消费观念有极大的改变,这必然会促进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会产生更多的服务类别,出现更多新的岗位,是对消费的一种促进。

(摘编自余度《单身经济正在崛起》)

材料四:

“单身经济”爆火不是好现象。这种经济现象爆火的根本原因是单身人数持续增长,这容易造成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不利于优化我国人口结构;也容易出现风险隐患,比如单身人群中“月光族”存在较大比例,其或有经济风险。“单身产品”越多,“单身经济”越火,其实也是滋生单身人口的温床,不仅不利于存量单身人士“脱单”,也是在鼓励更多人加入单身队伍,因为单身生活看上去很潇洒,很舒适。从这个角度来说,“单身经济”爆火将会给我国人口、社会等方面带来负效应,这需要引起我们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2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