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平方厘米的印章上,密密麻麻雕刻着字的《兰亭序》,每个字不过1平方毫米大小;橡皮擦大小的印章上,则是总共多字的《三字经》……近日,记者在位于阜城文昌阁的国清刻字服务部里,见到了正在刻字的王国清。六旬老人的微刻世界由于正处疫情期间,这处不过3平方米左右的刻字社生意显得有些冷清。王国清正沉浸在他的微刻世界里。一块橡皮擦大小的印章上,是老人即将完工的字的《三字经》。与在电视上常见的微雕师傅不同,王国清没有佩戴眼镜,左手握紧印章,右手持刻刀,一点点地精心雕琢。“不戴眼镜,是因为刻字需要长时间用眼。戴着眼镜老瞅着一个字,久了会有胀痛的感觉。”王国清说,微刻吃的就是眼力饭,是门非常考验眼力、精力和毅力的技艺。王国清有低度近视,但为了作品尽善尽美,他习惯了不戴眼镜。以往雕刻作品时,他可以将每字的大小控制在1平方毫米,如今随着年龄增长,视力下降,只能控制在2平方毫米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王国清创作微刻的工具主要是一把刻刀,虽然看起来并不特别,实际却“暗藏玄机”。王国清说,他用的是立刀法,而现在国内同行主要以推刀法为主。立刀法属于传统技艺,刀尖更为细小,技法以拉为主,更能用上刀尖的力度,非常适宜于微刻作品,“据我所知,使用立刀技法的,至少在阜阳,就我自己一个了。”记者看到,刻字社里装了一台电脑刻章机。“这是给单位刻章用的,”王国清说,以前单位刻章也主要是手刻,现在全用上了电脑,一个印章几分钟便刻好了,方便快捷。但微刻不同于普通刻章,必须手刻,每一刀下去蕴含的都有作者的心血。希望更多年轻人加入王国清今年64岁。17岁那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进入阜阳刻字社。同期学习的有10个学员,但后来都相继离开,最后只剩下他自己一人。在刻字社做了两年多的学徒后,王国清正式在刻字社上班,主要是为各个单位刻办公用章。有一次,王国清无意间翻阅到一本书法书籍,赞叹的同时又有些遗憾,“再好的书法作品也都是写在纸张上的,总有因保管不善损毁的一天。我当时就想,能把这些文化瑰宝刻在石头上保存就好了。”王国清的想法得到了前辈的赞成。于是他便琢磨着,将古人的作品刻在石头上。因此只要一有空闲,王国清便找来石头练习刻字。随着时间流逝,他的技艺越来越纯熟,所刻的字也越来越小。其中,他在20余年前刻的《兰亭序》,每个字大小仅1平方毫米。从年开始接触微刻,40年时间,王国清总共完成了微刻作品近枚,累计5万多字,最多时每天可以刻20多个字。不少国内文玩圈人士曾慕名而来,向王国清求购作品。微刻按字数收费,平均每个字一百元上下。十多年前,曾有人出价10万元收购王国清最得意的作品《三字经》(老版本),但被他婉拒了。在王国清看来,这些微刻作品是自己的心血,凝聚着他对这项技艺的热爱和坚守,是多少钱都换不走的。就在不久前,王国清的微刻完成市级非遗申报,近期他打算进行省级非遗申报。让他略感遗憾的是,子女对自己的微刻艺术兴趣不是很大,尤其是立刀微刻法,如今面临失传的窘境。王国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够感受这项技艺的魅力,从而学习并坚持创作微刻。记者任刚/文王彪/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