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哪家白癜风专科医院好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老去的只是年龄,走进课堂的梦想永远年轻。“那天去银行存钱时,让别人帮忙写名字,他看了我一眼,说现在还有没文化的人啊,我当时羞愧地眼泪都要流出来了。”坐在社区二楼活动室的课堂里,62岁的潘阿姨再回想起四年前的经历,觉得就像梦一样遥远。这里是镇海区招宝山街道西门社区“老年扫盲班”。学生平均年龄60岁以上,而讲师郑延范,今年已经82岁。每周二、四下午,潘阿姨和她的老伙伴们都会风雨无阻地聚在这间不足20平米的教室里,学习汉字。“老了,就想学点文化”6张课桌、12把椅子、1张讲桌、1个大黑板,就是老年扫盲班的全部。地方算不上宽敞,却布置的有模有样。它还有个雅致的名字——向辰学堂。年,西门社区邀请年已八旬的退休教师陈忠辉担任讲师,因陋就简,办起了镇海第一个老年“扫盲班”。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有上课的机会,老人们很兴奋。大家带着孙子用旧的铅笔盒,孙女用剩的笔记本、橡皮擦,高高兴兴进了学堂。但好景不长,两年后,因为要照顾生病的的妻子,陈老便“辞职”了。经他推荐,年4月,郑延范老人接过接力棒,成为扫盲班新的任课老师。“退休前我是汽车修造厂的工人,现在半路出家做老师,能行么?”起初,郑老也有所顾虑。不过在家人的支持和社区的鼓励下,最终挑起了担子。“他们没读过书、不识字,现在老了,就想学点文化。”本着这个初心,郑老也开始自学拼音,他请教老师,查字典、写教案……两个小时的课堂,他备课的时间通常是两倍甚至更多。四年里,仅教案,郑老就写完了16k的厚笔记本整整两本。他还根据《浙江扫盲读本》整理出一部简单易懂的“扫盲字典”,复印成册送给班上的学生。“不仅是帮学生,也是帮自己圆儿时的读书梦。”郑老说。“老了,知识还能改变生活”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我们也许无法想象:学习,对于生在上世纪30-40年代的人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事情。因为家庭条件艰苦,作为老师的郑延范,也只有初中学历。“但比起没有条件接受教育的人,我算很幸运了。”所以,对扫盲班的老人们,郑老有种天然的感同身受,他上课也更加耐心、细致。郑老的班里现在共有12名学生,最大的71岁,最小的也将近50岁,上课非常需要技巧。学生零基础,郑老便在讲课过程中结合生活常识,方便大家理解;每节课只教一个成语、三组拼音,大部分时间则用来复习巩固;课后,还布置相应的作业,进一步加深印象。到目前为止,这届扫盲班的老人们已经学会了多个汉字。除了汉字,郑老也教老人们简单的数学计算、音乐简谱,还会根据学员的意见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在他的帮助下,四年多来有将近一百位学员从扫盲班毕业,老人们的生活也因此改变。前文中因为不识字而被歧视的潘阿姨,如今,她不仅能自己在银行存取款、在自助柜台机上买车票,还能用手机看新闻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