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人在冰城之童年渴望七

白癜风症状图片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621/6344211.html

“么是样?犟种,还不起床,太阳都晒屁股了。”耳朵被揪得生疼,把那点喜悦和享受驱赶得无影无踪,我睁开眼睛看着家婆。

伢儿上学就像新娘上轿,一切都是新的。家婆为此废了好多心思,衣裤用舅爷掉了色的旧衣裤,买了黑染色自己煮染的;鞋面是用自己煮染的黑布做的;书包是舅爷的,洗得发白,下面的两个角用自己煮染的黑布新补的;书包里的铅笔和橡皮那可真是崭新的……

“做么事呢?走哇……”何家婆踩着话语声跨进了房门。紧随其后的兴昌几乎让我认不出来了:头戴的帽子帽檐镶皮边,白小褂蓝裤子,皮鞋铮亮,斜跨的新书包下方鼓鼓的。

我们去的学校家婆叫它洋庙,只就近招收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所在的百味巷在正街西面并与之平行。青砖灰瓦徽派老式建筑,房檐前伸既遮雨又遮光。站在用青石板方石铺的地面上,抬头只能看到一线天。走在百年用人脚打磨的平滑的青石板方石地面上,冲着四面八方扑面而来的调制食品的香味,鼻不暇闻,口水直往嘴角涌。心想,用那油纸包的装在废皮鞋油圆盒里,塞进院墙缝外面用泥巴盖着的黑色一块钱,能买些什么呢……

百味巷与正街一样贯通南北直通坝外,集中了广济县所有名吃:武穴酥糖、云片糕、寸糖、武穴生姜、武穴豆泡、龙坪油面、大金板鸭、春燕皮蛋、八宝蓑衣丸、金钩豆棍、红烧青鱼尾、山药煨排骨、鱼头炖豆腐……最享誉中外的是历经多年的“武穴酥糖”。有诗为证“嫩黄淡墨入口香,清甜酥爽味沉长。遥忆当年明孝子,寸草春晖永留芳”。

“武穴酥糖”原名桂花董糖。相传明代万历年间,武穴镇桂花桥有一董姓孝子与母相依为命。入秋一日,母亲偶感风寒,卧床不起。因家境贫寒,无钱治病抓药,自用芝麻炒熟研末,摇落院中新鲜桂花,以蔗糖浸渍,与芝麻末混拌,侍奉床前。母食数日,竟咳止康复,遂传为佳话。伴随着这个美丽的传说,脍炙人口,家喻户晓,流行于吴头楚尾、长江中下游一带,经久不衰。后被移植至糕点业,初名桂花董糖。

因人们对“董糖”二字意义不解,于清朝道光八年改名为广济酥糖,又称“武穴酥糖”。此酥糖选料严格,制作精细,具有香、甜、酥、脆四种特色,并能治咳润肺。料中有麻屑、白糖、香条、桂花等,食时甜酥,骨子虽用饴糖熬制而成,但松脆,落口消深,不沾牙齿。

这些美食作坊多与正街铺面相通,零售的直接摆到铺面供食客选用,远销的送到坝外通过长江水路运往四面八方。这种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广济武穴人应是发明创造开先河者之一。

百味巷中段的龙坪油面作坊对面是洋庙。洋庙西凹没有了徽派老式建筑房檐。一线天的顿失,让豁然开朗的秋日,肆无忌惮地烤得人汗流浃背。

进入洋庙,高高的举架,良好的通风,使人顿感凉爽。高处依稀可见的壁画,有蓬松卷发卷胡须的洋人,眯缝眼睛打量着新来的主人。

教室的桌凳都是用长木板搭成的。老师像兴昌姑,留着齐肩的短发,站在黑板前迎候我们,让大家在长木凳坐下。我拉着兴昌到最后一排长木凳坐下,迫不及待的想看看他新书包下方鼓鼓的是什么。啊!一捆带橡皮的铅笔,印有向日葵彩图的铁质文具盒。兴昌告诉我是姑姑买的。带橡皮的铅笔散发着迷人的芳香,闭上眼睛紧贴鼻子,心想:我要有一支该多好哇……

“硄……硄……”洋庙的上课钟声深沉而悠长。“起立!”我没有听清。“同学们都站起来。”老师又说一遍。我站起来了,前面的同学挡住了我的视线。老师把我安排在第一排,只得与兴昌分开坐了。

教室里弥漫着油墨的清香,我轻轻地抚摸着课本的封面,迫不及待地打开课本,贪婪地欣赏着彩色插图的每一个细节。a啊、o喔、e哦……,太有趣了。老师用形象比喻来教发音方法,引发着学生的联想:口腔像个屋子,嘴像窗户,发“啊”音时,窗户大开,屋子里的空气一个劲的往外涌;发“喔”音时,屋子里一个劲往外涌的空气,被半开的窗户阻隔着;发“哦”音时,屋子里的空气先向屋顶移动,再一个劲地向着大开的窗户往外涌。

老师边讲边示范,讲到发“哦”音,昂头脖子前伸,像课本上的彩色插图,大白鹅的头与脖子前伸,脑海里出现了八户塘里游弋的大白鹅,一头扎进水塘里吞完一条鱼后,曲颈向天歌的样子。大白鹅带领一群小白鹅曲颈向天歌,齐齐刷刷读汉语拼音的声音,淹没了了操场西邻的铁工厂传来的阵阵机器轰鸣声。

晚上,我跪在竹椅上,趴到八仙桌,拿铅笔的手就是不好使。“a”字那个豆芽根,画得总是那样东叉西岔;“o”字那个椭圆形,画得总是那样三园四不扁;“e”字那个向右下方伸展弧形,画得总是那样长短不一。用橡皮擦,轻了擦不干净,重了方格纸檫破了,用手一划拉一片黑。鬼火般亮的洋油灯芯,晃晃悠悠地嘲笑着我。

家公在江边码头卖苦力扛包不知什么时候回家,夜班多白班少。家婆依旧手捻佛珠,面对南向的观世音菩萨:“菩萨保佑……菩萨保佑……”。

每次放学时拿到作业本一看,老师用蘸水笔写的红字批语总是“写得认真,保持整洁”,得4分。

“家婆,明天下午,学校开运动会,要统一白布衫蓝裤子胶鞋……”放学后,我就一直缠着家婆。

“去八家公家,借水兰姨的”。家婆终于想出来了办法。

“不去,怕八家公,再说天太晚了,我要写作业……”

“好!上午我去借。借了后,就给你送学校去”。

看到同学们都穿着白布衫蓝裤子胶鞋上学,心里好不是滋味,盼着家婆来。回家吃完家婆留的午饭,也没有见到家婆,真是急死我了。只得返回学校,低头慢腾腾地蹭着平滑的青石板方石地面,直到校门口,才看到家婆靠在学校的青石门框上大口喘气。

“明天水兰姨学校也开运动会,需要穿这些衣裳,八家公不太愿意,水兰姨强借给我的,别弄埋汰了!放学就给水兰姨送去。”家婆把借来的衣物和胶鞋塞进我怀里,艰难地转身挪动小脚,扶着墙磨着平滑的青石板方石地面,低着头一步一弯腰的,走向百味巷北端。

作者简介

余定武,笔名:愚悟,男,中共党员,年出生于湖北省广济县梅川镇,年哈尔滨市教师进修学院(本科)中文系毕业。童年在县城武穴镇由外婆照顾,武穴镇第二小学校上学到三年级。年随母北上哈尔滨市定居,先后任搬运工、理发员、语文教员、党政办公室副主任兼秘书等职;年考入政府机关,任中共哈尔滨市道里区委组织部干事、副科级组织员,哈尔滨市太平区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组织员办主任,哈尔滨市太平区纪律检查委员会(监察局)常委、执法监察室主任,哈尔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哈尔滨市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危险化学品管理处副处长、调研员、监察室负责人,哈尔滨市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三组组长,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安全生产巡视组三处处长。年11月,在哈尔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退休。现为黑龙江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会员,黑龙江省地方文学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党史研究会会员,哈尔滨市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黑龙江省湖北商会党委委员、组宣教育工作部部长。在各级媒体上,发表过小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作品;主笔参与编撰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志》、《幸福乡民主村史》;“组工调研文章”连续6年、“党员电教片解说词”连续8年,在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获奖;曾被评为中共哈尔滨市委组织部《党建月谈》优秀通讯员,中共哈尔滨市委机关报《哈尔滨日报》优秀通讯员。退休后,立志撰写一部自传体长篇纪实小说,给后人和社会留下一些记忆。

文图:来自网络

编辑:泽润生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zn/289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