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国际顶尖论文,拿下校设最高层次奖学金

白癜风诊疗体系 http://www.bdfyy999.com/bdf/zhenliaotese/xianjinliaofa/96355.html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

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在求是园,有这样一批科研人

始终心怀“国之大者”

攻关不停步,实验不停歇

今天,我们特邀-学年四位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

分享他们关于科研的心得和体会

希望给学子们带来更多的科研热情

科研之路永不止步!

1

张叙:

扎实求索,大胆创新

个人介绍:张叙,浙江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级博士生,师从浙江大学物理学院特聘研究员王震与浙江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王浩华,研究方向为超导量子计算和量子模拟。曾作为骨干参与“天目1号”超导量子芯片的设计和迭代测试,芯片关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天目1号”芯片,合作完成数字量子模拟Floquet对称保护拓扑相的实验,以一作发表Nature论文1篇;在Science等国际著名期刊上以共同作者的身份发表高水平论文4篇,引用次数超过次。

亮眼研究成果的背后是不易的科创求索之路。世界对基于超导体系的量子计算机研究已有十几年时间,然而在超导量子芯片上创造拓扑时间晶体是一个全新的尝试,具体的设计参数和实验细节都要在测试中摸索。面对指标迟迟无法提升而问题难以定位的逆境,张叙及其团队选择回归“原点”,从根源上寻找关键性问题,从原理上进行创新性阐发:“对于芯片设计,我们一开始遵循的是国际惯用的传统方法。由于最后实验的结果并不理想,我们通过基础原理上的分析,大胆地尝试了前人未有过的新思路,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

对张叙而言,创新不一定是对高深理论的探索,也可以是对既有知识的发掘。“物理学科的课程虽然不多,但是每一门都是今后研究的基石。我并不是天赋异禀的学生,唯有谦虚好学、持之以恒。”张叙回忆,数学和物理的学习对他来说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图书馆自己啃书本的时光依然历历在目。为了把基础课程彻底学明白、研究透,他会把所有基础课程“学两遍”:跟着老师学一遍,不清楚的知识点再跟同学请教,保证没有遗漏。“虽然至今依然觉得对其中深奥之处似懂非懂,但当亲眼见证实验所呈现的‘万花筒’能由最基础的理论解释,就能感受到所掌握的知识是古老却富有活力和价值的。”

一排左二为张叙

进入博士阶段的张叙认为应当对自己的身份认知进行明确转变:“我认为做科研是一种半工半读,既要研究专业知识,也要掌握工作技能。”为此,张叙不仅在基础理论中进行深耕,而且重视实验室技术操作的规范、娴熟,从电子设备操作到软件编写等技术,都要求能标准、熟练完成。“这不仅是为了提高效率,更有实验安全性的考虑,”张叙总结,“把口口相传的工作经验,以条例的方式尽快固定下来,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严格遵照执行,对于规范工作技能至关重要。”

从高二因科普杂志对量子计算机的报道而萌发兴趣,到如今研究成果登上国际顶级期刊,引领张叙一路走来的,是他对物理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以及一颗对真理无限渴求的纯粹初心,而勤奋、坚守与持续思考更让这份热爱结出了累累硕果。面向未来,张叙充满期待:“量子计算作为量子信息重要的应用落地方向,在多个领域有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潜力,被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目前我们远没有达到现有技术路线的天花板,我特别希望能够把我们所设想的东西都一步一步去实现。所以我也会紧跟国家的大步伐,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2

孙轲:

科研路上,失败是常态

个人介绍:孙轲,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专业级博士生,师从浙江大学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微纳光子学研究所所长邱建荣,研究方向为超快激光微纳制造。博士阶段以第一作者在Sic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获得竺可桢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奖项。以第一作者发表的Sicence论文成果获得Science当期封面推荐,同时被科技日报,科学网,中国青年网,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等国内外媒体转载报道,引起广泛的讨论。

激光被称为“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最亮的光”,飞秒激光更是一种人类在实验室可以实现的超短脉冲激光,具有超快、超强和超宽频谱的特点。孙轲的研究正是基于飞秒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发现了飞秒激光诱导的空间选择性微纳分相和离子交换规律,开拓了飞秒激光三维极端制造新技术,首次在无色透明的玻璃材料内部实现了带隙可控的三维半导体纳米晶结构。这将为新一代显示和存储技术提供新的方向。

“简单来说,我的工作类似于使用彩笔在玻璃内部画出由不同纳米晶组成的彩色图案,但这里用到的彩笔是一束飞秒(10-15秒)激光。”孙轲介绍,通过调控超快激光的光热效应,激光能够实现类似于“橡皮擦”和“铅笔”的效果——将写入的发光纳米晶进行擦除与重新写入。该过程不仅可以重复多次,而且其写入图案精度达到写入亚波长级别,若将方案应用于信息存储和加密显示,存储寿命可达上千年。

左一为孙轲

在这篇高质量论文的背后,是孙轲近三年的不断试错和努力奋斗。研究中孙轲面临的第一个难题是样品的制备,他需要独立烧制均匀透明玻璃。“如果玻璃里面有一点气泡、结石或者条纹都会影响折射率分布,最终导致基于多光子效应的光与玻璃相互作用效果的剧烈变化。”没有专业烧制玻璃师傅的指导,也缺少相应的经验,孙轲只能自己一步步摸索。孙轲回忆,他经过一年多的不断尝试,才最终烧制出达到标准的玻璃。第二个困难是工作中涉及到的大量参数调控问题,孙轲需要进行“地毯式轰炸”般的试验,反复调整,重复实验。“这个过程很无聊,会感觉没有动力,但每次想到获得数据的成就感,就会重燃信心”,孙轲分享到,“但这并不意味着做实验是漫无目的的‘开盲盒’,一定要先进行设计性的尝试,提前规划好研究方向,再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做科研一定得坚持。”回顾自己的科研经历,孙轲这么说。刚刚进入课题组的时候,他曾经三个多月没有任何实验进展,甚至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但是反过头来看,这些失败也是必要的。因为哪怕是否定设计的可行性,也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孙轲说,做好规划也很重要。制定科学的短、中、长期学业规划会进一步明确目标、增强动力。此外,孙轲也强调适时调整研究方向的必要性,有时研究方向可能会偏离最初的设想,但只要是科学的调整,最终都能有所收获。

左四为孙轲

在科研之外,孙轲有时间便会打篮球,篮球场也成为他和其他课题组的同学们进行学术交流的场所。“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和一位球友谈到自己缺少实验场地的难题,没想到他说学院内部就有这样的实验场所,困扰许久的难题一下子就迎刃而解。”孙轲借此强调,科研很大程度上是团队合作的事情,不仅要学会利用导师的资源,而且也要珍惜各种学术会议的机会,跟各个领域的研究者虚心求教会带来很大收获。

“我希望对学弟学妹们说,科研道路上,失败是常态。平常心对待实验失败,并不断改进,终有收获。”孙轲说。

3

李杨:

勤于思考,大胆试错

个人介绍:李杨,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级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师从“百人计划”研究员沈星星,从事昆虫进化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研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3篇,其中最新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期刊Cell上发表。该研究攻坚算法难题,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昆虫繁衍的“新钥匙”,为农业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获得国内外媒体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ys/75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