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入学是从接受考核开始时,七岁那年八月底,村里的小学开学报名,各家该到上学年龄的孩子都在家长的陪伴下来到学校,负责招收一年级的老师拿来一个算盘,让我们这些即将上学的小孩子数算盘珠子,看谁数的数目最多。
小时候大人们经常警告小孩,数不到一百的一律不许上学,因此之前在家时,自己就经常拿父亲算账的算盘练习数过算盘珠子,而且能数过一百好多。
但是在报名现场,众目睽睽之下,心里一紧张,数到一百后就数不下去了,算是顺利报上名了,不过心里还是稍有遗憾。
.正式开学后,一年级的课程不多,每天老师上完课,老师布置的上交作业虽然不多,但会给我们留下大量的练习,主要是把当天新学的某几个字母、数字,或者生字写几遍、写几行。
那个年代,学习用品很是稀缺,常用的写字工具就基本上只有木杆铅笔和吸水钢笔,今天的油笔、彩笔、中性笔在那个年代基本见不到,更别说自动笔了。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只许用铅笔,所用的作业本大多都也都是在开学时,由大人从商店里买来几张大白纸,回家后对折、裁开,再对折、再裁开………最后裁成32K,一沓一沓装订好后,在上面写作业,担心字行写不直,就提前用尺子做一张条格纸,垫在白纸的下面。
.随着学过的拼音字母,数字、生字越来越多,老师也会隔三差五地让我们把学过的那些东西继续重复写几遍、写几行……小孩子刚开始写作业,都用铅笔有时一使劲儿,笔尖就会断,需要重新削铅笔,写的时候经常笔画写错了,或者字写得难看不顺眼了,就赶紧拿出橡皮擦干净后,重新再写,这样一来,有时候尽管要上交的作业量不大,但完成下来,也要花去不少时间。
考虑到降低日常学习开支,每天下午自习学生完成了当天的书面作业后,老师就把我们召集到土面的操场上一字排开,每人在面前划一块地方,捡个一头尖的小石子在地上写字,就像农民在田里插秧那样,边劳作边往后退,不大会儿功夫,面前就呈现一大片石子留下的印迹,很是壮观。
等大家都按要求写完后,老师会轮番叫一些写得较好的同学站到前面,读出要写的内容,大家就边听边写,耳边传来的全是石子划地的哗啦哗啦声……
.到了二年级下半学期,老师宣布,谁的字笔画清晰,写得整齐,就可以用钢笔写作业了。大家都拼命地要把字写整齐、往好写,希望率先能够用上钢笔,省去削铅笔的麻烦。
上到三年级后,语文作业里增加了一项写大字的任务,就是在一本16K纸大的作业本上,写毛笔字,这应该算是了小学写字阶段的一项新的挑战了。
大家纷纷从商店买一张专用的毛笔字影印纸,垫在垫在打字本里要写的白纸下,作为临摹的样板,每天从家里带来笔墨,自习时在打字本上临摹写字,写完后交给老师,老师会在写得好的字上用红笔画个大圆圈,谁的打字本上的圆圈越多,就说明字写得越好。
.因为自己从小就常看父亲写毛笔字,长时间耳闻目染,所以写起大字来一板一眼,很是用心,每回发下来的打字本上红圈圈也就很多。
时间一长,老师看着我们天天照着影印纸,来回重复着写那几个字,就开始鼓励我们写课本上的生字、生词,我们就硬着头皮,战战兢兢地开始在白纸上练了起来,写字的劲头儿在这期间也大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