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孩子也挨打挨骂,为什么没有那么多心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指出,年中国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抑郁症正在成为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隐形杀手”。

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20年11月,湖师大一名女生在寝室轻生;

21年8月,十四岁的上海女孩儿留下一封三页长的遗书,后从高楼跃下;

21年11月,二十五岁的微博网友“鹿道森”留下长篇遗书后自杀去世……

但是随着这些新闻而来的却是许多家长的质疑:

“抗压能力怎么这么弱?”

“现在吃得好穿得好,怎么抑郁了?”

“现在的小孩儿究竟怎么了?”

是没有心理问题还是根本无暇顾及?

心理学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类的需求的等级被分为五层,从低到高依次是:

生理需要(衣服和食物)、安全需要(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谊)、尊重和自我实现。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刚刚改革开放,这时候的大多数中国家庭还在忙于满足最低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情况好一些的家庭也只是在追求安全需要。

反观现在,社会物质资料极大丰富后,只有极少人还会为穿衣吃饭发愁,现在的人们更想要追求社会需要(社交)和最高层次需要的满足。

这也很容易解释,为什么以前的小孩儿可以随便打骂都“没心理问题”,而现在的小孩儿却看似“脆弱”。

因为以前小孩的父母根本无暇顾及孩子的内心感受,他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孩子的温饱问题。

而现在的小孩在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他们更早地开始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活着?”

这一系列人生课题,他们需要的是被父母看见、被理解、被尊重,得到尊重与自我实现。

要是一些人硬要以“吃饱了撑的”来解释现在孩子们的问题,其实也不全无道理。

不被看见的伤害不等于没有受到伤害

这时有人又会进一步指出,那按这个道理来讲,其实就是家长把孩子“富养”坏了,就是要像以前的孩子一样“穷养”,一样打骂,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但是问题是,过去的被打骂的孩子,真的没有心理问题吗?

过年回家,妈妈又讲起了她的童年的故事,虽然我已经听过太多遍。

上小学时她特别想要买一块橡皮擦,因为用铅笔写错字过后,只能用手指蘸口水去擦,或者找同学借,用手指擦了纸就会发黑或者破掉,经常找同学借,别人又会不耐烦。

于是她早上终于鼓起勇气找外公拿钱要买橡皮,但是家里太穷了,根本拿不出钱。

妈妈就一不做二不休,说要是不给钱买橡皮就不去上学,外公抄起藤条就开始打骂,拿着藤条一路把妈妈打到了学校,路边的同学都奇怪地看着她,“路边同学的眼神我现在都还记得。”

就算是提及的是五十年前的事情,妈妈的语气里仍然透露着不甘与委屈,而她平时也总是加最晚的班也要赚最多的钱,因为小时候的经历也让她对贫穷表现出异常的憎恶。

回到原来的问题,过去的孩子挨打挨骂,就真的没有心理问题吗?

其实不是,只是这些创伤不被人看见,它只是以另一种可见的或者不可见的方式表现出来;

而不可见的那部分就成了现在支撑“现在孩子脆弱,不能挨打挨骂”的事实依据,但是,伤害不被看见不等于没有,也不代表没有影响。

一直以来,都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太脆弱了,是社会生活的提高让他们的“幸福阈值”上升了。

他们不再因为吃饱穿暖而欢喜,他们追求的是精神上的幸福和满足。

所以当我们不断强调应该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同时,家长也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9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