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闹情绪,积极倾听是关键,但大部分父母

初期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a_4698985.html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上周末,我和幼儿园几个家庭一起去方特游乐园玩。出来的时候,我帮小朋友们拍照。

过程中,我看见我女儿丫丫试图让一个女孩不要讲话了,她推了那个小朋友,结果两个人起了冲突,另外一个小女孩也认为丫丫不对,也推了丫丫。

丫丫开始大哭,我抱起她。之后的时间她一直在哭,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或者该怎么让她停止哭泣。

我试图用积极倾听:“小朋友推你,这让你很伤心。”可是没有作用,她还是不停地哭。

那段路,我听着她的哭声,我想起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都认为他经历的苦是全天下最苦的苦。

在那个当下,我不想自己评判女儿该不该为这样一件事哭十几分钟,不想评判女儿有没有对错,我只是想:“这时的女儿,觉得她是很委屈的。”

再一次,我放下想解决问题的想法,同理心发生了作用,我好像理解到底发生了什么。

于是我对女儿说:其实你那么伤心,不仅仅是因为小朋友推你,更多是因为她们两个人一起推你,你觉得自己被孤立了,让你觉得非常难过。

女儿开始大哭,说:我本来想要她(另外一个小朋友)也做我姐姐的,可是她这样对我。

我:是的,你希望和她更亲近。过了一会,女儿停止了哭泣。

这种情况,很多妈妈应该也曾遇到过。其实,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糟,有时还真不是孩子的错。

年幼的孩子,有时在外面受了委屈,他们很渴望爸爸妈妈能理解他,能尊重他。因此,他们会把自己的需求,或者受委屈的事全说出来,以求获得安慰。

但可惜的是,父母往往只觉得是孩子错了。因此,父母对孩子所表达出来的感受,只是习惯了被动接受,而不习惯主动去理解孩子的内心。

因此,孩子也难免会不闹情绪。更可怕的是,孩子的这种情绪,在某种时候还会因为父母态度太过冷漠,而变得更难以沟通。

那么,面对孩子闹情绪,父母究竟该怎么做呢?是任孩子闹?还是主动寻找解决的办法?

在《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中,针对孩子闹情绪,作者托马斯·戈登博士就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是什么?

国际倾听协会把倾听定义为:倾听是接受言语与非言语信息,确定其含义和对此作出反应的过程。

这个定义有三方面的内涵:

1.倾听用耳朵倾听对方的言语信息,要用“心”去听,能够心领神会;2.用眼睛观察对方的非言语信息,俗话说“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就是说只片面的接受言语信息,而忽略对方的非言语表达,就会使我们得到的信息很不完整;3.其次信息接受者要暂时放下自我,结合对方的个人背景和具体的语境对输入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进行分析、界定,求得正确的理解。

在《P.E.T.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里,“积极倾听”的定义是:帮助另一个人解决归属于他的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前提是倾听者能够接受问题归属于另一个人的事实,并从始至终允许那个人去寻找他自己的解决方法。

也就是父母在与孩子沟通时,要由被动倾听化为主动倾听。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在引导孩子释放情绪的同时,能够把自己的所接收的信息反馈给孩子,并确保自己所反馈的信息正是孩子内心所想的。

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化解自己内心的小情绪。

在P.E.T.工作坊上老师称倾听为“你信息”,用一个公式表示:你的行为事实+你的感受。

在P.E.T.里,有个解码的概念。

人们之间的沟通,首先源于个人内心。对方先是有一些感受或者想法想告诉你。为了传递这个信息,他首先必须将其转换为言语或者非言语代码,以便你能够理解。

至于他选择什么样的代码,什么样的语言和动作,以及说话时的音调,会由他的目的、所处的环境、和你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他的年龄、教育背景、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和感情状况所决定。

这个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转换成信息的过程被称为编码。

孩子有一个需求,他必须通过一个信号传达给别人,有时候是情绪的表达,例如哭、愤怒等。父母接受了这个信号,在内心中需要一个解码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作为信息接收者,不会发出自己的额外信息——既没有评价和建议,也没有分析或质疑,只是把自己的理解反馈回去,不多也不少。

在你进行解码、给接收到的言语和非言语信息赋予一定的意思时,不可避免的又会发生进一步的歪曲,信息经常会被错误的解码,而沟通双方却都对错误一无所知,所以学会积极倾听就很重要了。

积极倾听有以下好处:

1 倾听可以帮助孩子克服惧怕的心理。

父母借着倾听流露出对孩子的接纳与包容,孩子从父母的反应中,感受到父母的友善态度,而能够勇敢地说出内心的恐惧。

2 倾听能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亲密关系。

当你在与别人沟通时,对方专注地倾听,了解你所说的一切,你必定会欣喜若狂。孩子也是一样,渴望有人了解他、包容他、接纳他。父母懂得积极倾听,就会更进一步地认识孩子、尊重孩子、更加关爱孩子,而孩子必然和父母产生更加亲密的互动。

3 积极倾听能协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把问题说出来,比闷在心里好多了,也比较能够看清问题的真相。倾听具有让人说话的功效,也能促使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4 倾听能够促使孩子愿意听父母的看法和意见。

大家都曾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对方愿意听听你的想法,你也会乐意听听他的意见。因此,如果有父母埋怨孩子不听话,那就表示,父母根本没有运用积极倾听去听孩子的心声。

5 倾听让孩子愿意和父母说话。

许多父母用倾听和孩子讨论问题和烦恼时,发现孩子很会分析自己的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倾听表示父母信任孩子有解决困难的能力。反之,父母若是一味地给孩子提供建议、忠告、劝解,不但不能真正帮助孩子,反而很难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自主及有责任感的人。

如何正确“积极倾听”

一.有净化作用的倾听

孩子:妈妈,我讨厌上学,因为全班的同学都欺侮我。

母亲:全班的同学都欺侮你?

孩子:对啊!我跟小琪借橡皮擦,她都不肯借我。

母亲:你觉得很没面子。

孩子:晓珍和我赛跑输了,就说我偷跑。其实我根本没有偷跑。

母亲:嗯,还有呢?

孩子:老师叫我登记成绩,他们就说我是马屁精。

母亲:喔……

孩子:作文被老师贴在墙报上,国权就说我是抄来的。其实,我哪有抄。

母亲:那怎么办?全班的小朋友都在欺侮你。

孩子:其实……也没有啦……不是全班啦……

母亲:有一半的同学在欺侮你。

孩子:也没有那么多啦!

母亲:至少有十个同学欺侮你吧!

孩子:哪有?这次班上全数通过,我当选模范生呢!

母亲:哦……

孩子:其实就只那三个人啦!因为他们嫉妒我的功课比他们好!可是……也还好啦!上次他们还请我吃冰淇淋,有一次我脚痛,国权还帮我抬午餐呢!

倾听是了解的开始,在心理学上,倾听更具有净化作用。当孩子遭遇挫折、困顿、失败和难过时,积极的倾听能够沉淀和过滤孩子复杂而奔腾的情绪。因此,开启良好的沟通之钥,从倾听开始。

二.反映倾听

什么是反映倾听呢?父母若要使用反映倾听,须先了解人际沟通的过程。

以孩子牙痛为例:

孩子为了免除牙痛,他会变成发号机,给父母传达某些信息。所以孩子必须选择足以表明“我牙痛”的信号给对方,这种选择的过程称为“选码”。

孩子:牙痛→选码

假设孩子选择的信号是不断地大哭喊:“痛!好痛!”这个哭泣的信号就会传送到父母的耳朵里

孩子:牙痛→选码→痛!好痛

父母收到信号后,必须经过译码的过程:

孩子:牙痛→选码→译码母亲;他牙痛

如果父母能正确地从孩子的表情和语言中正确地译出信号所代表的意思,就会知道孩子的哭泣是因为牙痛。

万一父母认为孩子在瞎闹、在找碴,则完全误解孩子的意思,甚至因此教训孩子一番。如此,孩子与父母的沟通桥梁就会堵塞。

以上所描述的情形就是造成亲子沟通不良的原因,往往“听者”误会了“说者”的意思,却没有察觉到早已造成误会了。

为了避免“听者”在译码的过程中产生误解,则需要运用“反映倾听”来与孩子对话。例如:

1.孩子:(放声大哭)哥哥抢我的玩具。

母亲:你一定很生气,讨厌哥哥抢你的玩具。

孩子:对啊!

2.孩子:我们老师根本是个巫婆!

母亲:你很讨厌你们老师。

孩子:一点也没错,我恨死她了。

3.孩子:妈妈我当选模范生了!

母亲:你看起来很快乐啊!

孩子:嗯……这是很难得的。

以上的例子,父母能够正确地说出孩子内心的感受,孩子则以“所言不差”来回应母亲,以证实母亲解码成功。

反映倾听,“听者”必须试着了解对方感受和想法,然后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向对方求证。必须注意的是:“听者”绝不可加入自己的意思、分析、劝告及任何价值判断。

“听者”就像一面镜子,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反映出来,帮助孩子看清楚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让父母正确理解孩子的内心,而且能让孩子的情绪得以更好化解。

三.运用同情心倾听

同理心这一概念用于人际沟通最初是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它的基本意思是说:你要想真正了解孩子,对他的情绪、情感具备感受力和理解力,就要把自己放在孩子角度来看问题,能够将心比心、设身处地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上感受、体验他的处境,就好象你是孩子一样,在此基础上还要能够准确地回应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回家告诉我们“老师打我”的时候,我们不必追问细节,也不需要说:“你又做错了什么,惹得老师打你?”更不必说:“啊,真可怜。”

我们需要表示的是,我们体会到了他的疼,他的窘迫,和他心里所感到的愤怒。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他的感觉呢?我们要看着他,听他说,同时从我们的经验里找到相应的情感体验,加以适当的编排。

对他说:

“这一定教人窘得不得了”“你肯定气得要哭。”“那时候你一定恨死你老师了。”“你一定很伤心。”“你这天真不好过。”

孩子们的情绪不会在听到“这种想法不对”的时候消失,也不会在父母尝试着要说服他“没有理由要这么想”的时候,就不再难过。

强烈的情绪不会由于禁止就自动消失,只会在听的人以同情和了解的态度接受了以后,才会在由浓变淡的过程中消隐。

四.非语言倾听

倾听除了要用耳朵倾听孩子的言语信息,更要用眼睛观察孩子的非言语信息。

非语言信息是以一个人的表情、手势、眼神、服饰及与他人的空间距离为载体进行的信息传递。在人际交往中,非语言沟通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美国心理学家经过实验总结出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副语言+55%的体态语。这个公式表明,非语言符号具有非常重要的沟通作用。

非语言符号可以同时刺激人的多种感官,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共同参与传播,以多种方式出现。

比如,一个人愤怒的时候,他会横眉怒目、咬牙切齿、紧握拳头、语词激烈、呼吸急促、音量、音调、语速、音高等提高。

言语沟通所传达的信息大多经过了大脑理性的加工和过滤,往往不能直接表露一个人的真实意愿,所谓“口是心非”就是这个道理;

下面是常见的非言语信息:

孩子的脸部表情会随着情绪和感受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常见有:

(1)表情与动作

①哭泣:可能表示孩子心理或身体受伤、害羞、失望、不高兴、挫折、生气等的情绪。

②微笑:可能意谓高兴、愉快、放松、掩饰紧张或者焦虑等。

③摔东西:一种生气、失望、不满、受挫情绪的发泄。

④僵直不动:可能表示恐惧、害怕、怀疑或吓呆了。

⑤打呵欠:意谓无聊、没兴趣、想睡觉或精神不集中等。

⑥眼神集中:表示专注、有兴趣。

⑦眼神逃避接触:表示没有信心、撒谎、焦虑不安、缺乏兴趣、害羞的感觉。

(2)音调与速度

①说话结巴:可能是紧张、害怕、悲哀情绪的表现。

②不说话:可能意谓正在思考或悲伤、沮丧、郁闷、不高兴。

③说话速度很快:可能意谓得意、高兴或紧张的情绪。

④说话速度很慢:可能是失望、悲伤、气愤。

父母容易陷入的“积极倾听”的误区

1.父母试图给孩子提建议

很多父母都认为,只要他在听孩子说,只要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给他们听了,他们就是在积极倾听孩子。但父母其实错了,积极倾听并不只是让孩子的情绪得以释放。更重要的是,通过积极倾听,父母能够在理解孩子的同时,不去妄加判断、不去用自己的主观意识去引导孩子、不去评价或试图操控孩子。

很多父母其实一开始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他们也在用积极倾听的方式来化解孩子内心的矛盾。遗憾的是,他们在倾听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偏差。

比如孩子在幼儿园常被孤立起来,没有人愿意跟他玩。

孩子:妈妈,我今天被老师批评了。妈妈:你是不是觉得被老师批评很不开心?(积极倾听)孩子:是的,老师让我去黑板做题,我没做对。妈妈:那你以后可以听课再认真点,老师说的可以做好笔记。(妈妈建议、指引)孩子:我已经很认真听课做笔记了,可是我就是不会做。

孩子在幼儿园被批评,心情本来就不好。这时,父母虽然引导孩子把心里话说出来了,但父母又试图去指引孩子应该怎么做。这样一来,孩子的情绪不但没有被父母所接收,反而会认为父母不尊重他,不理解他,想要改变他。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让积极倾听没法进行下去。

2.妄加判断,同时评价孩子行为的好与坏

有些父母,在积极倾听时,往往能够做到主动。但有一点他们忽视了,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会去评价孩子的行为和举动。

比如孩子跟小朋友打架,被老师批评了,心情很不好。孩子想妈妈能理解他,于是,他跟你说,“妈妈,今天不是我的错,可老师还责怪我,明明是同学先惹我的。”

这时,你说:“宝贝,不管是不是你的错在先,打架终归是不好的。你完全可以告诉老师,或者好好跟他讲呀。”

这时,你与孩子的沟通很可能就陷入了死胡同。虽然父母已经能感知到孩子的情绪,也能让孩子的情绪得以表达出来。但是,父母试图在用自己的方式,去评价孩子的对与错。孩子的内心没有在第一时间得到理解与支持。很显然,这样的方式,不仅不能帮孩子摆脱情绪困扰,还会让孩子对自身产生怀疑,是不是他真的做错了?

但如果你能换一个积极倾听的聊天方式。

孩子:妈妈,我今天在学校跟小朋友打架,老师批评我了。妈妈:你是不是因为老师批评你了,所以觉得很难过?孩子:是的,本来是同学先惹的我,我才去打他。妈妈:你认为老师误会你了是吗?那你能谈谈你自己对这次打架的看法吗?

孩子在闹情绪时,他们正需要的是,父母能理解他的情绪,而不是去评价他们的行为。通过这种积极倾听的方式,父母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们是被理解的。而且,这种方式能很快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好的情绪中带出来,让他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1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