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孩子从没吃过冰激凌禁果效应引发匮

文|全文共字,阅读时间约4分钟

前阵子有位粉丝发来私信:“老师,我是不是不该给孩子吃冰激凌?他两岁了。”

我回答她:“两岁的宝宝可以少量吃冰激凌,只要保证安全就行了。”

粉丝妈妈说:“今天带儿子和亲戚的3岁的孩子出门玩,天气太热了就给两个孩子买了两个冰激凌,谁知道亲戚的孩子从来没吃过冰激凌,这下仿佛尝到了世间美味,一个劲儿的闹着要吃冰激凌,结果我被亲戚一顿埋怨。”

这位宝妈还说,这位亲戚对孩子的管教非常严格,除了不让吃冰激凌,连买玩具都很限制。因此每次来到她家,这个孩子就拼命的和她的儿子抢玩具,表现得对零食玩具都很渴望。在我身边也不乏一些这样的“严父严母”,可是和这位妈妈一样效果并不好,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管孩子太严,引起“禁果效应”

其实不给孩子买玩具,孩子对玩具就越渴望非常好理解。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对那些得不到的事物更感兴趣呢?正如歌词里写的:“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在心理学中,这种“不禁不为”的逆反心理叫做“禁果效应”。

《心理学大辞典》中解释: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和主体愿望不相符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当你禁止一件事情,其实就相当于在孩子的世界中用高亮符号标注了这件事情。也好像是点燃了他的渴望。更进一步讲,当孩子“以身犯戒”时,除了体验这件事儿本身的乐趣外,还有了一层突破父母权威的快乐。

就像前文粉丝说的那样,孩子不知道冰激凌是什么好,一旦知道了冰激凌这种美食,就再也难以克制暴饮暴食的冲动。更可怕的是,这种匮乏感可能还会延伸到别的方面,甚至形成成瘾性人格。那该如何破解呢?

孩子为啥喜欢“买买买”?

在跟我的理财顾问J先生聊天时,他告诉我,孩子的财商培养有一个关键:就是让他分清什么是欲望?什么是需要?他还补充道:很多大人都搞不清这两点。跟我们一样,孩子在买买买、吃吃吃时,或许只是因为内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发现他们的内在需求,就可以帮孩子合理对待想要。

1、填补内心的匮乏感

上文中我们说到,过于严厉的家长,或许会让孩子陷入“禁果效应”,进一步产生匮乏感,导致不断的索取。我的一个朋友非常喜欢搜集橡皮,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但是家中却有一展示柜的橡皮擦,各种造型香味。他说:“出去旅游也好,逛商场也好,最喜欢买的就是橡皮。”

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自己分析说,小时候有一次橡皮旧了,想要让爸爸给买块新的,但是严厉的爸爸觉得不能惯他这种毛病,就屡次拒绝了他的请求,从那时起一有零花钱他就想要去买橡皮。其实这位朋友买的哪里是橡皮,而是爸爸的爱。

2、通过索取来确定爱

有一类孩子,并没有特定的目标,几乎可以说是看到啥买啥,看到啥要啥。别以为只有大人会用物质来表达爱。当“走投无路”时孩子们也会用“给我买玩具!”来一遍遍确认大人对自己的“爱”。

然而,这并不是一种会正向发展的依恋,就好像海市蜃楼一样,是不真实的。作为父母,我们要首先考虑是否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而不是一味的用物质去作为抚慰或控制的工具。

3、想要获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jj/938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