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贝格格
小女孩在学校长期被霸凌
有个小村姑进城上小学一年级了,她瘦高瘦高的,还黑不溜秋,实在不是一副让人讨喜的模样。
她不仅不会说普通话,还连普通话都听不懂。
她被安排跟一个男生一起坐,在倒数第二排靠墙的位子。
或许是因为丑,又或许是因为她土里土气的口音,她的同桌非常不喜欢她,还在桌子之间画下了“三八线”,不让小村姑越界。
每次下课,她都不敢离开座位,因为只要她出去了,想要回去就要被小男孩刁难一会才能回座位。
有一次,小村姑趁小男孩出去玩了,赶紧去上厕所,谁知她匆匆跑回来后,小男孩已经在座位上坐着了。
她用蹩脚的普通话请小男孩让她进去,小男孩故意不让。
只听上课铃声响了,小村姑担心没有准时坐到座位上,要被老师批评,就使着一股牛劲,从男孩的课桌上爬了进去。
谁知上课后,小男孩找老师告状,说小村姑从他桌上爬过时把他的讲义夹弄坏了。
小村姑普通话也说不来,也不知道怎么解释,只知道哭。
接下来几天,每天小男孩都揪着小村姑不放,一定要她赔讲义夹。
她没有钱,更不敢跟家里人说,她只能无助地站着无声地哭泣。
小男孩变本加厉起来,有一天放学,直接拉住要回家的小村姑,把她堵在教室门口,说她不赔钱就不让她回家。
她只知道哭,本来还是轻声地哭,可是男孩越说越来劲,还说她曾经透偷过自己的橡皮擦,说她是“小偷”。
小村姑被这个莫须有的头衔激怒了,她边哭边使出浑身的力气喊出声“我不是小偷!”
幸好哭喊声引起一个人的注意,那就是跟她在同一个学校,已经上五年级的表姐。
表姐霸气地把小男孩推开,质问他为什么要欺负自己的表妹?
小村姑已经哭得说不出话来,表姐从旁边同学七嘴八舌中了解了事情的大概,她警告小男孩以后不能这么欺负自己表妹。
表姐护送小村姑回家,把事情告诉了小村姑的妈妈,小村姑的妈妈听完,第一反应就是怒斥小村姑:“哭哭哭,就知道哭!有什么用!被人欺负了也不知道回来说。”
第二天,她妈妈去了学校,当着全班人的面,口头教训了小男孩一顿……
可是,小男孩还是继续欺负小村姑。
具体的情节,我已经记不清楚了,我只记得那时的天都是灰蒙蒙的,每天都在下雨。
没错,那个小村姑就是20多年前的我。
不幸中的万幸,因为学习成绩太差,我留级了,我的噩梦也结束了。
很多人看了我的故事,肯定会疑问:为什么不告诉自己的父母?
被霸凌了,为什么不告诉父母?
我可以很肯定地告诉你,不管是小时候在学校被同学霸凌,还是现在我跟老公闹矛盾或者工作上有什么难事,我都没有跟父母说过一次。
因为我怕父母更胜过怕被欺负。
我是一个因为计划生育,被亲生父母抛弃过的孩子——6岁前都是被寄养在亲戚家的,那是最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光。好不容易被接回去,等待我的不是关爱,而是不停地责备和肉眼可见的嫌弃。
刚回归的那段时间,我每天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话都不敢说,生怕连呼吸也会挨骂。
我在一个亲子关系十分畸形的家庭环境里:强势的妈妈,不着家的爸爸,敌对我的弟弟。
每次受欺负,我的脑海里都会冒出一句话:连亲生父母都不要你的人,活该被欺负。
虽然那次,我妈跑到学校去帮我了,可是我还是怕她,怕到哪怕之后还被欺负,也不敢再跟她说,因为说了,除了得到一些嘲讽和谩骂,并得不到一个实质性的帮助。
长大后,我才意识到我这是“习得性无助”,很多被霸凌的孩子都会习得性无助吧。
什么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指长期失败的经验使个体对事件的结果产生无能为力,无法控制和自暴自弃的心理状态。
当孩子在外面受到欺负的时候,父母、家人没有及时的给予支持,反而责骂孩子,会让孩子出现“习得性无助”,不再对父母及其他人产生信任,当再次受到伤害时,不懂得去利用身边的资源如老师、学校的帮助,而只会默默的忍受伤害,从而导致伤害越来越多。
很多被霸凌的孩子,总会觉得自己身后没有可以托底的人,所以容易自暴自弃,宁愿自己被欺负,也不想向父母求助。
《自卑与超越》中说,被忽视的孩子,当面临生活问题时,他总会高估其中的困难,而低估自己应付问题的能力。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一种习得性无助,并且认定:“我就算说了做了也没有用,因为没人在乎我…”爱和帮助的缺失,让他们没有力量自救,更不会求救,最终的结果只会是任其霸凌,愈演愈烈。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福的童年可以疗愈一生,不幸的童年要用一生去疗愈。
我就是到现在还在治愈童年的人,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人像我小学同桌那样明目张胆地欺负我,我也没有像小时候那样怕家里人,但是总是稍微欠缺点自信。
因为没有人给我托底,我没有靠山,所以我尽量避免跟别人产生冲突,实在避免不了,也是秒怂,渐渐形成了“讨好型”人格,有时候很讨厌自己这种性格,可是有时候又暗自庆幸这样的性格能把自己保护好。
我真心希望每个人一出生就能得到父母发自肺腑的爱,跟长相、能力都无关,就是纯粹的爱。
也希望跟我一样经历过“习得性无助”的人,能看见自己每一个细小进步和成绩,不断给自己信息,帮助自己从无助和绝望中走出来,多问自己能做什么,不去想我什么做不了,从完成开始。
不要沉浸在“受害者”身份中,相信自己是可以走出来的!
希望我们如罗曼·罗兰说的那样——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END——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