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设计篇1如果你脑中有块橡皮擦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yyzj/260588.html

为什么有些人总能快速记忆?

为什么有些人的记忆力更持久?

为什么自己总是丢三落四?

为什么年代久远的事情历历在目但近期发生的事情却模糊不清?

为什么会经常陷入“记住---忘记---再记住---再忘记”的恶性循环?

记忆力向来被视作智力的标尺,被认为是聪明人的天赋。很多人甚至因为记忆力不好错失宝贵的机会(如没有记清任务的截止日期导致重大项目延误而失去晋升资格、总是遗忘生日纪念日导致伴侣对自己失去信心等),让人生留下遗憾。

记忆力是否真的如此强大,毫无缺陷?

又究竟是否与智力相关,是否有改善、提升路径呢?

01当我们谈论记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记忆主要分为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两种类型。工作记忆指短期记忆,也就是信息的暂时储存,容易被抹去,可以随时替换;长期记忆指储存时间较长的记忆。比如,在酒会上相识的陌生人,用3-5分钟记住对方的容貌、名字等就是工作记忆,3-5天后仍能回忆起对方的容貌、名字等就属于长期记忆。

长期记忆分为以下四类:

a情境记忆,指通过相关情境形成的记忆,如旅行时买的摆件。

b语义记忆,指定义、公式等,如牛顿力学定律。

c自传体记忆,指对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与自我体验密切相关,对人格塑造至关重要,如“我的成长之路”。

d元记忆,指个人对于自我记忆能力的根基的评估,如“我的记忆力不错”、“我的记忆力很差”。

02真相or重塑?揭穿记忆的真面目!

神经科学家发现,在大脑中负责记忆与思维的重要区域(如丘脑背内侧核),成年人的神经元数量比新生婴儿少41%。也就是说,成长意味着神经元的减少。婴儿时期的记忆很难储存到成年以后,就是因为某些特定神经元的消失。因此,长期记忆,特别是自传体记忆,有可能掺杂了大量的主观重构。也就是说,人会根据外部得到的信息进行记忆重组。对于频繁出现的言论或事件,我们会在无意识间编造记忆,并将这种记忆作为真相处理。

此外,以下三种情况都有可能导致我们的记忆失真。

a联想机制。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一书中提出了联想四法则。

一相似律,对有相似性的事物或事件进行联想。

二对比律,对呈现相反情况的事物或事件进行联想。

三接近律,由对某些经历的回忆引起的联想,如每次去电影院都会想起在电影院遇到初恋的情景。

四频因律,由于两件事情发生的前后相续的概率很高,只要想到其中一件事,就会同时想到另一件事。如每次去相同餐厅用餐总能遇到某人,之后再去时,就会联想到这种场景。

b社交互动。我们对于一些基本不违背常识或者不太重要的事情,很容易信以为真。我们会模仿有声望、地位的人的爱好或者行为,这也是“名人效应”、“乌合之众”等现象出现的原因。我们会用他人的评价或期望塑造自我,“符合人设”一词正是最典型的例证。

c证据误导。所谓“有图有真相”,即便具有较强思辨能力的人会通过证据证实自己的记忆是否准确,但很多时候证据并不可靠。

03精准记忆的养成之路

确实有一些人记忆力惊人,但当这种能力超出一定程度,就会发展成“自闭症”(又称孤独症、孤独性障碍)或者“超强自传体记忆症”。前者的自传体记忆极其模糊,语义记忆却极其清晰,而后者完全相反。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减法而不是加法提升记忆力。人必须适当遗忘无关紧要的信息,才能将心智带宽用于更为重要的内容。

a睡眠增益法。当大脑中的谷氨酸盐过度积累,脑细胞就会损伤和死亡。睡眠可以降低谷氨酸盐的浓度,同时对脑海中的信息进行加工。研究表明,睡前阅读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吸收和记忆。

b大事件记忆法。对世界、国家或者自己的人生构成重大意义的事件都属于大事件,以相关事件作为参照点会巩固我们的记忆。比如出国留学的第一个月发生的事情总会记忆犹新。

c情绪调动法。当准备一场十分关键的考试时,可以通过咖啡、音乐、运动等方式调整自己的情绪,使自己处于最佳记忆状态。

d群组记忆法。根据心理学家米勒的研究,在工作记忆的范围中,我们可以记住7±2件事项。而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我们只能记住4项左右。因此,将相同性质、资源的内容归类,可以提升记忆力。比如将一周内进行的各种会议的推进事项罗列在一起并明确完成期限。

e任务外包法。信息泛滥时代,我们更需要确认信息的来源以及信息的效用。比起信息本身,获取信息的途径更为重要。通过便签、app等记录相关网站随时调取信息,可以缓解记忆的压力。

f元记忆评估法。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记忆力以及时间管控能力。会议、课堂中不记笔记导致重要内容的遗漏,没有计算任务之间的切换时间导致实际完成时间远远多于预估时间等,都是上述情况的典型例证。因此,我们需要合理评估自己的元记忆能力,并通过情绪调动、群组记忆、或任务外包法为记忆赋能。

04改写记忆,设计人生

人类的心智架构来自于采集狩猎时代,能够本能处理的自然、社会信息量较少。万物互联时代,对于注意力资源及记忆力资源的抢夺更提示我们进行记忆管理,将有限的认知资源用于真正重要的信息,提升人生效率。

真正使“你”成为“你”的,是你的“个人记忆”。

记忆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我们创造了我们自身。如果世界上还有什么能一直陪伴我们,那一定是“记忆”。当我们习惯静默地注视一朵花瓣,整个生命就会充满好奇与欣喜,而这种感受会深深烙印在我们脑海中,成为永不磨灭的记忆。因此,改写自己的感受,就是改写记忆,也就设计了人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84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