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普高等学校招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
语文(一)
本试卷总分分,考试时间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医理论形成之前,至迟在西周时代,古人已经形成了阴阳观余。东周成书的《诗经》《易经》道德经》中都有阴阳说。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阴阳二气交替运动产生的,阴阳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世间。山南为阳,山北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自然界阴阳变化有序就是正常,无序则生乱,乱则成灾。在如今中国人的生活常识中还有阴阳观念。比如我们将吃的东西分为阳性(热性)和阴性(凉性)的,羊肉是热性的,螃蟹是凉性的,水果中的荔枝、橘子、菠萝、桂圆都属于热性的。抽象地解释,阴阳即为正负。人体中阴阳二气的“气”,似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中医说的“气”,不是指氧气等某种气体。气在阴阳运动中对立转化、相互消长。后来道教用太极图示意,黑白表示阴阳,二者在一体中互动,阴阳互动叫太极。道教应用阴阳五行说引导人们修炼成仙,中医应用阴阳五行说,目的是治病和养生。孔子整理的《易经》既是儒家经典,也是道教经典,还是古代中医学非常重视的著作,直到清代还有“不知《易》者,不可为太医”的训诚和“儒医相通”的社会认知。
《易经》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即阳;坤,指阴。中医不仅认为人分阴阳,而且认为人体内也有阴阳,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健康。“上火”是阳气太旺,使阴阳失衡了。在中医理论中,内科治疗就是调治阴阳。中药也分为阴阳两大类。中医的五脏概念不等同于西医相应的生理器官。比如心脏,西医认为心脏是推动人体血液循环的器官,作用类似于泵,没有其他功能。中医则认为,除了行血功能外,心更重要的是“主神明”。我们常说,心情愉快或心情不好心实或心虚,心眼儿好或心眼儿坏,还有心想事成、心诚则灵、心宽体胖等等,都源于中医的心脏概念。中医认为人的思考、情绪、性格乃至于道德观都是“心”决定的。这在西医理论中无如何也说不通。中医历来就具有整体观念,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人身整体考虑为病的本质。经络将人的内在器官与外在器官联系在一起,在病理状况下,它起到传递病邪、反病变的作用。《内经》非常重视针灸,通过针刺穴位治愈或控制脏腑的病情。
《内经》成书于西汉,东汉还有两本医书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一本是假托战国名医扁鹊写的《难经》,一本是东汉末年南阳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这两本书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后者,更多地闸述临床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辨证:疗的方法,并收录了多个药方。张仲景被后人尊为“医圣”,日本至今还有研究《伤寒杂病论》的学会。
东汉末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名医。而后的隋唐时期,国家重视医药学,官府和民间都编撰了有重大影响的医药学著作。隋唐之际,孙思邀所著《千金方》,收裁药物余种,对后代药物学影响很大,孙思邀被后人尊为“药王”。唐高宗时组织人力修订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成书后命名《新修本草》,后人称之为《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南宋时期宋总所署《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本法医学专著,流传到国外被译成多种文字。明朝的李时珍,以一人之力、用27年时间,写成《本草纲目》52卷,对两千多年来的中药知识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任世江《通过中医药学认识传统文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人阴阳观念的形成早于中医理论的形成,而且延续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B.中医理论认为阴阳平衡才能保持健康,人分阴阳,人体内有阴阳,中药也分阴阳。
C.中西医对心脏功能的认识不同,中医理论中的心脏“主神明”认识更具全面性。
D.中国古代出现了很多名医和医药药学著作,有些著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运用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相结合的手法,深入浅出地论证了中医药学和传统文化的关系。
B.文章以道教太极图为例,意在说明中医和道教对阴阳的认识相通,它们的目的都是治病和养生。
C.文章引用“不知《易》者,不可为太医”这句话,意在说明《易经》在古代中医学的重要地位。
D.文章列举了很多古代的名医和医药学著作,既充实了文章内容,也使论述更具体、更具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医药学和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古代学中医的人非常重视儒家经典《易经》。
B.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背离了中医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不利于中医治疗。
C.《难经》是假托战国名医扁鹊之名而写,对中医学发展影响很大,但谬误很多。
D.《本草纲目》对两千多年来的中药知识和经验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影响至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经济是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正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力量。促进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应是我国未来一个时期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现实地看,当前数字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痛点难点。一是原始创新能力依然不足。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其依托于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在基础理论、心法、关键设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这些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还有待进一步突破。二是数字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尚有缺口。数字经济的发展、既需要数字础设施的“硬”支撑,也需要专业技术人才的““软”支撑。目前,我国高速、移动、安全和泛在的字基础设施,包括基础信息责源库、重要领域信息资源库建设等,还处于起步阶段:数据人知识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等也都亟待培养。三是相关制度保障还需完善。要保障数字经济稳步发展,为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保驾护航,需要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目前,我国与数经济相匹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则都有待健全和完善。
推动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发晨,既要看到机遇,也要看到挑战,需根据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的特点。特别是数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前聘性的务实举措,在解决问题中开拓发展空间。
(摘编自唐鸣、吕培亮《促进数字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经济日报年8月2日)
材料二:
确保数据安全是推动数字产业健康发展的题中之义。大数据时代,数据生成贯穿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只有打破部门、行业间的数据孤岛,促进数据开放和安全有序流动,才能更发挥数据的价值、激活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但开放数据并不意味着可以任意使用,需要建立明晰数据交易边界和使用流程的基础上。
障数据安全、激活海量数据要素潜能,有待凝聚多方合力。近年来,数据应用呈现“井喷”之势。从明确企业、个人和相关部门等主体的数据安全保护义务,到将行业组织和科研构纳入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再到确立投诉、举报途径,发动群众参与监督、数据安全法确立了数据安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助力打造多主体协同共治的局面。健全的数据治理体系有利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将在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摘编自丁晓东《法治护航数字经济健康发展》(人民日报》年8月3日)
材料三:
补短板与铸长板并重。既要在数字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发力,突破芯片、操作系统、工业软件等基础性技术瓶颈,减少我们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又要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机遇,争取在颠覆性科技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部分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消费端与产业端并重。需继续发展面向终端消费者的消费互联网,这既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优势所在,也是实现消费需求与产业生产互联互通的重要一环。与此同时,要大力推动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更多新的大型高科技企业。
自主可控与对外开放并重。在外部环境日益复杂严峻的条件下,确保我国供应链顺畅运行、产业链平稳发展是一项重要任务。对此,一方面要实现关键数宇技术的自主可控,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和市场,融入全球价值链,整合全球资源,生产、创造优质的数字产品和服务,并将其提供给全球客户,力争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
(摘编自李晓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的着力点》《经济日报)年8月11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推动数字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方向。
B.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在原始创新能力、数字基础设施和人才储备及制度保障等方面还有待发展。
C.应打破数据孤岛,促进数据开放,但开放数据要建立在明晰数据交易边界和使用流程的基础上。
D.我国应突破芯片等基础性技术瓶颈,减少对国际供应链的依赖争取在部分领域实现全球领先。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因此相关的数据人才、知识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等都有缺口。
B.我国与数字经济相匹配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则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我们面临的挑战大于机遇。
C.我国只有加快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才能更好地补短板与铸长板。
D.应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好态势,从而促进自主可控与对外开放。
6.这三则材料在论述数字经济时,其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根据材料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莒有巨树任林举
“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庄子在《逍遥游》里反复提到过一些寿命几千岁不止的老树--楚之南的冥灵、上古的大椿,还有宋国的樗,但并没有提到过山东日照莒县的那棵“银杏王”。庄子是哲学家,人类中的智者,他反复提到树,是想借助这些树向人们讲一讲长与短、动与静、智与愚、生与死以及固守与自由的道理。
正当庄子著书立说传播万物生息、运行之道的时候,莒县浮来山上的那棵“银杏王”已活到岁。有一派考据者说,庄子本生于山东东明。果如此,庄子和那棵“银香王”便是地地道道的老乡。对于知识广博的庄子来说,本应该知道那棵银杏树的存在,但不知为何他却没有提到那棵树。
不提就不提吧!树活到了这个份儿上,还需要在意什么呢?再者说,对于天下诸事,人有人的理解和看法,树有树的使命和态度,各行其道、各领天命便是。庄子讲完了人生的感悟和道理之后,便无可奈何地将自己的七尺之躯交付于泥土。又两千年,莒县浮来山上的银杏树仍然无言地伫立于大海之滨,日照、初光之地。树无言,不等于没有言说,没有讲述,它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言说或叙事。四千多年的巨大篇幅,哪一个血肉之躯有机会有能力阅尽如此长卷?老子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言,无限言,就看你有没有领会和如何领会。其实,此时、此季、此一百年或千年无言,也并不代表永远不会发声。据说,浮来山上的那棵老树,也有人听到过它发出声音。那年大旱,百里内河湖干涸,老银杏突然发出了声音,天地间充斥着类似巨兽鸣叫的低沉吼声。叫声持续了一个昼夜,惊恐万状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运水浇灌才让老银杏止息了悲鸣。
我见到浮来山上的老银杏时,正是夏季,它张开巨大的绿色伞盖默立于定林寺之侧,确切地说是定林寺默立于古树之侧。虽说定林寺是声名远播的“千年古刹”,但从建立到今天满打满算也不过0多年的历史,与那棵古老的银杏树比,也是地地道道的后生。至于周遭的刘勰校经楼、千年古观朝阳观、世界之最檀根王、文心亭、卧龙泉、莒子墓等,就更不在话下了
关于各种动物、植物和人类的生生灭灭,关于生命的种种劳碌、冲突和争竞,种种不甘与挣扎,种种快乐与苦楚、希冀与绝望,老树已站在那里默默地看了几千年,统统都记在心里。不仅记在心里,而且以一种人类永远也无法明白的方式融进了自己的生命。如今的银杏树早已不是人类观念里那棵无思、无想、无为的单纯植物。四千多年来绕树而转的那些生灵,殒灭的肉身和不灭的精神,都已经成为老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成分或元素,蕴藏于它的每一片叶子、每一颗籽实、每一个枝丫、每一寸肌肤和每一圈年轮。
熙熙攘攘的人流从各地、各处聚集到老树跟前,到它的伞盖下享受一刻的阴凉;隔着围栏以手触摸它突出地面的虬根;或在它的围栏上系一条红丝带,把自己在人世间难了的心愿或未达到的诉求交托给它,希望它能认真体察并通过一种神秘的方式暗暗相助。在从前那些更加随意的年代,人们还能以更近的距离和更随意的方式接近老树,便有很多人试图以自己的手臂文量老树的胸怀。结果,好事者总是兴高采烈地张开手臂,煞有介事地文量,郑重其事地宣告然后,一个永远不会准确的数字,很快被后来者矢口否认。有些人感到很委屈或很疑感,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所犯的错误,不知道自己是在以短暂量度恒久,以有限量度无限,以不变量度变化,更不愿意承认是在以速死之躯量度不朽的生命。
岁比80岁,那是50倍之差。假设老树只有一夭的寿命,人类则仅仅拥有半个小时还不到。领尽一生也仅仅在老树的一天里占据短短的28.8分钟,一个野心勃勃的生命就无声寂灭了,而那树仍将没有限期地站立下去。人类在老树前的种种表现,不由得让我想起朝生着死的蜉蝣。假如有人正在床上贪一昀酣睡,恰有一只蜉游诞生;其间,它也曾来人的身边飞翔和停落,也曾为寻找食物奔波数遭。也曾为传宗接代寻得佳偶……正当它自以为认真地过完一生,隆重地告别世界时,那人悄然醒来,打了一个哈欠,并没有发觉曾有一只蜉蝣存在。
然而,老树却是不睡的,十万叶片每一片都是它的眼、耳和心,即便有一些稍事休息,另一些也是警醒着的。它记得住经历过的一切事物,风雨、雷电、霜雪、阳光和生物界无数的生死、繁荣与衰败以及人世间数不尽的悲欢和冷暖……
老树稳稳地站立在大地之上,寸步不移,便已蹚过了年漫长的岁月之河。坐在刘森校经楼前的台阶上,看余晖洒在“银杏王”巨大的伞盖之上,万千叶片纷纷发出样和、明亮的微笑。那很笑却不是我们所理解的快乐,但很难猜测其中的奥义。光,跳跃着,弥漫着,从天空洒下来,一接触银杏叶片马上向四处逆溅开来,其中有一些便顺着叶片的缝隙流淌到了地上树干上,形成了一块块、一汪汪明亮的光斑。不知道何年何月,老树的主于旁和褐色的枝丫上,又生出了手臂粗的新枝干。看上去很像苍老的肢体又焕发了青春,也像以自己的身躯为本,又滋养出新一代生命。
就这样,我背靠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古代建筑,面对一棵可以傲视一切生命的树中王者,消磨了一个完整的黄昏。待要起身离去时,突然感觉到了异常的艰难和沉重,似乎自己也和面前的老树以及刘勰的雕像一样,生出了具体的或抽象的根。
(有删改)
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和老子的名言,颇富文化色彩,有力地增强了文章的典雅和厚重。
B.文章写到了定林寺以及刘勰校经楼、朝阳观、文心亭、卧龙泉、菖子慕等,意在反衬“银杏王”的历史悠久。
C.“光,跳跃着,弥漫着……”,这句话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光在空中的姿态和神韵。
D.文章综合运用了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生动地表达了作者面对一棵古树面产生的生命感悟。
8.结合全文,简要概括“银杏王”的形象特点。(6分)
9.请从文章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题目“莒有巨树”是如何统摄全文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苟彧、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对曰:“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汉祖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总,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同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择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思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曰:“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布为之援,此深害也。”或曰:“不先取布,河北未易图也。”操曰:“然,吾所感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或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遗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B.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C.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D.公于目前小事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此仁胜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祖即汉高祖为刘邦的庙号庙号始干东汉小干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
B.孤,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如《老子》“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文中是曹操用来对自己的称呼。
C.河北,黄河以北的地区。“河”在古代专指黄河,如《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过秦论》:“因河为池。”
D.尚书仆射,古代官名。秦朝始置,汉代沿置,辅佐尚书令处理朝政,兼纠弹百官,权任甚重,多分置左、右。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的谋士认为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但刘邦的智慧胜过项羽,所以项羽最终还是被打败。他们还分析了袁绍“十败”和曹操“十胜”的原因。
B,曹操的谋士在论述曹操的“十胜”时,从各个方面和袁绍进行了对比,如袁绍讲究烦琐的礼节仪式,而曹操待人接物从容而不做作等。
C.曹操的谋士虽然认为袁绍有“十败”的因素,但是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深知如果袁绍进攻他们,吕布支援袁绍,这会成为他们很大的忧患。
D.曹操对谋士提出的“十败十胜”之论,不以为然,并提出了自己心中对袁绍进扰关中,联合西边的羌人、胡人,引诱南方蜀汉叛乱的忧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5分)
(2)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和乐天耳顺吟兼寄敦诗刘禹锡
吟君新什慰蹉跎,屈指同登耳顺科。
邓禹功成三纪事,孔融书就八年多。
已经将相谁能尔,抛却丞郎争奈何。
独恨长洲数千里,且随鱼鸟泛烟波。
①这首诗创作于大和五年()十月。当时刘禹锡赴任苏州途经洛阳,停留十五日。与白居易、崔群等朝觞夕咏,作诗为寄。三人同龄,敦诗是崔群的字。②什:诗篇。③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政权时,尚只24岁。④八年多:指作品内容深刻影响深远。⑤长洲;代指苏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了诗人在读了白居易的诗后内心得到了安慰,屈指算来,他们都六十岁了。B.领联用典,邓禹功劳卓著,多次负责记录历史大事;孔融的诗文内容深刻,影响深远。
C.联意为过往的那些将相谁能像崔群这样,而白居易抛弃丞郎的职务也是无奈。
D.尾联写诗人遗憾苏州离洛阳几千里,只好独自在烟波浩渺中与游鱼和飞鸟结伴了。15.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强调了人们不仅要学习别人的优点,也要看出别人的缺点,并进行自我反省。
(2)在《荀子·劝学》中,作者用“ , "两句进行比喻论证,进而得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 , "两句,运用了视听结合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滔滔江流的磅礴气势。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在九天之上的太空工作和生活到底是什么体验?人们对此充满好奇。纷纷密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4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