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湘潭是一片文化沃土,这里的美术因为白石老人而激活了艺术氛围,至今在全国也称得上颇为活跃的区域性美术阵营。事实上,在传统美术领域,湘潭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比如,有以纸为表现对象的折纸、剪纸,其中,湘潭县锦石乡、韶山市如意镇的剪纸各具特色;有以雕刻为表现形式的核雕、木雕,其中的韶山木雕、隐山木雕也是各有千秋;有以绘画方式呈现的炭精粉画、指画,还有妙不可言的刻瓷以及潭市泥膏像、印像板等。每一种表现方式,都蕴藏着湘潭人民的智慧,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谭圆德创作炭精粉画的工具。(记者罗韬摄)
炭精粉画:
流传于民间的古老中国画种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谷桔
雨湖区兴仁街附近,谭圆德工作室里,那些细腻动人、层次分明的人物肖像引人入胜,让人一时间分不清究竟是画像还是照片。谭圆德的一番话揭开了谜底:“这些是炭精粉画。”
奇倔
炭精粉画,是人们用木材烧成炭,再以炭粉作画,是流传于民间的中国古老画种之一。今年66岁的谭圆德,正是这项古老画种的守艺人。
要感知炭精粉画的独特魅力,需透过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炭精粉画对工具、画法等都是有特殊要求的,跟普通绘画大有不同。”谭圆德拿出一大堆工具并逐一为我们介绍。
作画的“颜料”竟是一些黑色粉末。刚接触炭精粉画时,谭圆德得从煤油灯上取炭粉,他会提前在煤油灯上盖上一块铁片,燃烧的火焰悄无声息地在铁片上留下一层黑色残留,将它们刮下来,便是作画的炭粉。后来经济条件好些了,才能够买到由颜料厂生产的炭粉。
画笔、橡皮擦等作画工具也十分独特。画笔分毛笔、排笔、炭画笔,其中又以毛笔为主,它们不仅粗细不一,连笔头也是或松散或紧致的,这需要用牛皮胶或蛋清液粘紧笔的上半部分,留出笔尖。笔尖应该留多长也没有定论,谭圆德这里就有多种不同笔尖型号的毛笔。橡皮擦的形状是尖头或方头的,被塞进了长短粗细各不相同的套子里,一旁还有用白棉做成的大小不一的方块、废胶片、文具尺、九宫格塑料板等等。
“这些工具都得根据实际需要来制作,等下画画时你们就会明白其中的奥秘。”谭圆德卖了个关子。
谭圆德介绍,炭精粉画的技艺主要源自于透明水色年画法,借鉴月份牌年画技法、素描技艺,以黑色炭粉干擦效果变化发展而来,以人物肖像为主要创作内容,以炭粉的浓淡、深浅为主要表现形式。说到这里,他终于开始了创作,炭精粉画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掀开。
谭圆德创作的是人物肖像画,只见他先用铅笔勾勒出轮廓,再用毛笔蘸上炭粉作画,炭粉完全是干的,不需要加水或油调制。他将人物的头发部分涂成一大片混沌的黑色,接着用不同规格的橡皮擦擦拭,于是,一缕缕发丝出现了。他又用废胶片擦人像边线的阴影,用白棉擦大面积的背影及脸部、衣服阴影等,一幅立体逼真、层次分明、笔触入微的肖像画逐渐完成。此时,我们也终于理解了谭圆德所说“跟普通绘画大有不同”的内涵。
谭圆德绘制炭精粉画。(记者罗韬摄)
守护
“炭精粉画在正规美术院校是学不到的,主要流传于民间。”谭圆德是江西省莲花县人,深受热爱画花绣花的母亲影响,加之常看到画师在乡间以炭精粉给人画像,他自小就喜欢上了画画,从四年级开始就以炭精粉给乡邻画肖像,技艺日渐精湛。年,谭圆德来到湘潭生活。在湖湘文化之源、人文底蕴深厚、红色文化灿烂的第二故乡湘潭,谭圆德以炭精粉画形式创作了许多人物作品,如毛泽东、彭德怀、齐白石、曾国藩等。
据了解,传统炭精粉画一直在湘潭地区生机勃勃,逐渐形成了以湘潭为核心、辐射周边地区的格局。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游走于阡陌陋巷为人画像的场景日益罕见,相机、手机等产品越来越普及应用,加之创作过程较为烦琐,炭精粉画的手工、传统艺术渐渐在生活消费市场日益逼蹙。“找我画炭精粉画的越来越少了,很多都是年轻人为逝去的长者画像。”谭圆德说,需求越来越小,炭粉很难买到了,守艺人也日益渐稀。
但,炭精粉画这门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社会价值的民间传统艺术,值得我们保护和传承。源于一份热爱,也因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谭圆德始终守护着炭精粉画。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种古老画种,“湘潭炭精粉画”成功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谭圆德成为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如今,谭圆德将儿子谭祺露发展成了传承人,同时常年公益面向社会授徒传艺,竭力将炭精粉画保护性传承下来,并让它能继续发扬光大。
陈梦如的代表作《梅兰竹菊》四条屏。(记者方阳摄)
湘潭指画:
指尖上流淌的民间艺术
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冯叶
没有笔,也可以作画。
陈梦如的一组国画作品印证了这一点。画中的梅花高傲、兰花清幽、竹枝坚韧、菊花朗逸,但与毛笔没有分毫关系。她以指当笔,以甲为锋,勾皴点染,标新立异之余,别具情趣。
这是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潭指画。陈梦如是这一非遗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画
学画之人,离不开“四君子”,陈梦如又最宠“梅”。只是不知,是否与梅花“凌寒独自开”的个性像极了中国画中独辟蹊径的指画有关。
观察陈梦如的指画作品,就从一枝梅花开始。
梅花分五瓣,每瓣似上弦月,乃人手握拳,蘸墨印出;梅花有蕊,细长、灵动,竟是指甲所画;指甲画长一些,便又成了花枝上的细纹;整枝梅花的轮廓则由指头事先勾勒。这便是一幅典型的指画作品。《辞海》中对指画早有解释——“中国画的一种特殊画法,用指头、指甲和手掌蘸水墨或颜色在纸绢上作画。”
中国画素来使用毛笔,可指画却弃笔从指。手指头蓄墨量少,在创作时易出现断缺、粗细不一的现象,因此十分考验创作者的功力。
“指画难返工,下笔就不能出错。”墨在指头上干得快,所以点墨后马上要画,练习时间长了,便能掌握水墨流动的规律,指头如何使力、如何点墨、指头与指甲如何配合……这些也都十分讲究。创作一幅六尺宣的指画作品,陈梦如需花整整4天。
创作之难、形式之奇,难怪指画常被人称作中国绘画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
史
奇葩从何而来?
清代画家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认为,指画源于唐代张璪,大约仅是偶尔为之。但在美术界,被后世尊为“指画开山鼻祖”的,是清初康熙年间的画家高其佩。清人李在亭在《在亭丛书》中称:“以指作画,始于高铁岭使君韦之。”
高其佩(年—年),字韦之,辽宁铁岭人。此人乃“扬州八怪”之一李鳝的老师。早年,他也曾用传统的毛笔作画,中年后因久未形成自己的风格,故开始弃笔用指,其指画题材包罗万象,山水、人物、花卉、虫鸟,或气势磅礴,或细微刻画,创造了指画的各种表现手法。
至于高其佩是如何想到用手指画画的,其从孙高秉所撰的《指头画说》中言:“倦而假寐,梦一老人引至土室,四壁皆画,理法无不具备,而室中空空,不能枉仿,唯水一孟,爰以指蘸而习之。觉而大喜,奈得于心而不能应之于笔,辄复闷闷。偶忆土室中用水之法,因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头头是道,职此遂废笔焉。”
高其佩的一枚印章上,也有此意,上书“画从梦授,梦自心成”。
古人意趣,跨越几百年,余味犹存。陈梦如称指画为“心手合一的艺术”。没了笔这个中介,作品离心更近了。而弃笔从指的决定,陈梦如未等到中年。这个故事发生在她的少年时期。
人
陈梦如十二三岁之时,有一位极为要好的同学,同学父亲是湘潭的一位指画创作者。自幼研习国画的陈梦如在同学家第一次见到了指画的魅力。
那之后,她去同学家的次数就更勤了,“学艺”回家后便自己摸索,一画就是两三个小时。进行指画创作的人得留一定长度的指甲,且用手指蘸墨,少年时代的陈梦如在十根手指的指甲缝里,都留下了黑黑的印记。
世人总觉指画难,不敢轻易尝试,现在整个湘潭从事指画创作的人屈指可数。从全国来看,指画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但非遗传承人陈梦如的起步也并非正式拜师学艺,全靠自己摸索,或许这也是民间艺术的魅力。
直到将近而立之年,陈梦如才有机会到南京古鸡鸣寺,那里是江苏省指墨艺术研究会的所在地。住在寺内交流、学习了一个月后,陈梦如有了全新的启发:原来传统的指画也能结合现代手法。
回来后,陈梦如越发勤奋摸索、外出学习。在传统技法基础上,陈梦如创造性地添加了手窝泼墨、五指蘸法、手板等画法。新的形式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368.html